正文 第37章 苦磨計——培養孩子的意誌和毅力(2 / 2)

[苦磨計妙解]:為了讓孩子在將來少吃苦頭,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不妨適當讓孩子吃些苦,培養孩子的意誌和毅力,讓他們將來能夠適應充滿競爭的社會。

2.讓孩子從勞動中受益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什麼都不會做。而孩子的父母卻不以為然:“現在的孩子都是這樣!”要知道我們現在還是一個“按勞取酬”的社會,沒有勞動就沒有收獲。如果孩子習慣了懶惰,父母們又怎麼能指望孩子將來在工作中苦幹、實幹呢?

魯珀特·默多克是世界傳媒業的龍頭老大,他從澳大利亞一份地方報紙起家,奇跡般地建立了一個國際傳媒帝國,而這個奇跡之所以能夠出現,靠的就是他的苦幹精神,而他的苦幹精神,得益於兒童時期母親對他的勞動教育。

在談到母親對他的影響時,默多克說:“我想是她的嚴格要求使我懂得了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財富要靠自己去創造的道理。”

他的母親伊麗莎白是個極有主見的女人,在教育孩子方麵,她有自己的辦法。她對默多克很嚴厲,很少遷就兒子,經常讓他整修花園,打掃房間,洗衣服。

為了培養默多克的價值觀,讓他理解報酬必須靠勞動去獲取,她讓默多克選擇勞動的種類、方式,然後計件或計時從她這兒領取相應的報酬。

伊麗莎白後來回憶說:“在那些日子裏,兒子可能認為我是一個舊式的、殘酷的母親,但我必須讓他明白,沒有什麼東西是憑空而來的,等他長大以後就能真正體會那樣做的好處。”

作為父母,不要對孩子過分溺愛,應該磨煉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讓他們熱愛勞動,由此熱愛生活。有時,也可以用“按勞取酬”的方式刺激他們,讓他們用自己的勞動賺零花錢,使他們逐漸懂得勞動的價值,並慢慢學會計劃花錢,這些都有利於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要害怕你的孩子身上出汗,手上長趼。隻有能使人勞累、流汗、長趼子的勞動才能培養出細膩、敏感、堅強、有溫情的心靈。這種緊張的勞動培養人的高尚品格,因為它充滿了高尚的動機。”

而生活中,一些父母卻認為:“用勞動鍛煉孩子沒什麼用,有那個時間還不如讓孩子多看會兒書呢!”那麼家長們有必要看看下麵這個調查結果:美國哈佛大學的威特倫教授花費了40年時間,追蹤觀察了256名兒童,結論是:從小受過勞動磨煉的孩子成年後,與各種人保持良好關係的比少參與家庭事務,不愛勞動的孩子收入多5倍,失業少16倍,健康狀況也好得多,生活過得美滿充實。這是因為孩子在勞動中可以磨煉自己的意誌、毅力,還有自力更生的精神,而這些,正是孩子到社會上打拚時最重要的武器。

因此,父母們應積極運用苦磨計教育孩子,這樣孩子才能長大成才。首先,父母們要多鼓勵孩子自己做事。從孩子具備一定的勞動能力時起,父母就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決不要包辦代替。孩子稍大一些的時候(7歲左右),父母就要讓孩子幫著幹些家務事。等到孩子8歲以後,父母就可以給孩子分配一些任務,如打掃庭院、掃地、擦桌椅等等,把這些當成孩子的專屬工作,父母決不插手。這樣做,不但能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還能培養孩子持之以恒的毅力。

其次,要放手讓孩子去做。生活中,一些父母也知道孩子太嬌了沒好處,要讓孩子從小就能吃苦,適當幹些活。可真用勞動去磨煉孩子時,他們又牽腸掛肚地擔心起來。看到孩子細嫩的小手磨出了趼子,他們就開始心疼;看到孩子幹活累得喘氣,他們就更難過,於是孩子剛幹了一會兒,父母就讓孩子停手:“我來幹吧!”這樣,勞動磨煉成了走過場。父母應該明白,適當讓孩子參加勞動是為孩子好,孩子現在吃些苦,受點累,將來就能生活得更好,因此愛孩子就要放手讓孩子在勞動中磨煉自己。

[苦磨計妙解]:讓孩子幹點活,吃點苦是為了培養他們自強與堅毅的精神,因此,在孩子勞動時,父母應當用鼓勵來代替不必要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