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濤是個小學五年級的孩子,他的父親開了間汽車配件商店,媽媽是一家公司的管理人員,家裏經濟條件很不錯。但據班主任老師說,小濤有小偷小摸的習慣。二年級時,他有幾次把同學的筆、橡皮泥等帶回了家。上四年級後,有幾次拿走了同學文具盒裏的錢。老師曾多次對他進行教育,但效果不明顯。這次他又拿了同學書包裏的一百多元錢,學校認為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不但把家長找來談話,還表示如果再有類似事情,就請他們把孩子帶走。這下小濤的父母可著了忙,他們沒想到問題這麼嚴重,其實孩子小時候拿同學文具的事,他們都知道,可是他們那時覺得自己家又不缺錢,孩子不過覺得新奇,拿來玩而已,沒有必要“小題大作”,沒想到孩子這麼不爭氣,竟然偷同學的錢,而且還屢教不改。
古人說:“勿輕小事,小隙沉舟;勿輕小物,小蟲毒身。”不管孩子的偷盜是源於什麼原因,亦不管其所偷盜之物價值如何,父母都必須認真對待。千萬不能因為事情小就不去追究,要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因此,家長們應當運用“防微計”教育孩子,發現孩子有不良的傾向或苗頭,就要馬上糾正,別讓小毛病變成了大問題。
那麼家長們怎樣運用此計防止孩子養成小偷小摸的習慣呢?
(1)在思想上防“微。”
從孩子懂事的時候起,就要經常給孩子講一些拾金不昧的故事,告訴孩子不能拿小朋友的東西,因為那樣做是不對的。
小小的媽媽是老師,她非常注意對女兒的道德教育,從不許女兒隨便拿人家的東西。小小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老師帶著孩子們去郊外野炊,小小所在的小組負責拾柴禾。孩子們走了很遠,又忘記帶水,一個個渴得嘴裏直冒煙,正在這時,他們來到了瓜地,地裏滿是大大圓圓的西瓜。孩子們立刻衝了過去,一個虎頭虎腦的男孩子說:“西瓜又不值什麼錢,而且現在又沒人,幹脆我們自己拿兩個吃吧!”小小立刻反對說:“這是偷竊,是不對的!”幾個男孩子不高興地回答:“偷個瓜難道還用坐牢嗎?你不偷就一口也別想吃!”結果小小一個人走開了。後來老師從其他同學口中知道了這件事,就在全班同學麵前表揚了小小,還告訴小小,你有一個好媽媽。
(2)生活中,要多注意孩子,細心防“微。”
要非常注意觀察孩子的日常用品是否有變化。如:經常性地檢查孩子的書包,看書包裏是否多了東西。如書包裏的橡皮、鉛筆、鋼筆是否是孩子自己的。這些東西是否多了,為什麼會多?多的東西是從哪裏來的?要注意檢點孩子的行為,看行為上是否出現不良的苗頭。
(3)防“微”還要“杜漸。”
“杜漸”就是將其杜絕,不讓其繼續發展。當發現孩子有小偷小摸的行為時,不管孩子拿的東西有多麼小、多麼不值錢,都要嚴厲地管教孩子,避免偷竊再次發生。
一天,媽媽看見多多一個人在院子裏踢毽子,不禁有點納悶:兒子怎麼會玩起女孩子的東西來了?她走出去問多多毽子是什麼時候買的?多多猶豫了一下,然後說:“誰買它呀!是我在小敏的書桌上拿的!”媽媽生氣了:“是沒告訴小敏就拿回來了嗎?”兒子點了點頭。媽媽立刻批評他說:“知不知道你這樣做是在偷東西?不告訴人家把東西拿走就是偷東西!”多多滿臉通紅地站在那兒,好半天才說:“媽媽,我錯了!”媽媽點點頭,語氣也溫和了些:“那好,趕快去把毽子還給小敏,向她說聲對不起!孩子,不要認為媽媽對你太嚴厲,你們在學校也學過的,不能偷拿同學的東西,對不對?”多多想了想,認真地點了點頭。從那以後,多多再也沒有隨便拿過別人的任何東西。
有一句俗語:“做賊偷瓜起。”意思是說:一個人成為盜賊往往一開始的時候,是從偷吃別人的一個小瓜開始的。這就說明,當一個人壞思想、壞行為剛處在萌芽狀態時,如果不製止,而是任其發展,就會成為大患。因此,當發現孩子有小偷小摸的苗頭時,就一定要防微杜漸,姑息放任隻會害了孩子。
[防微計妙解]:如果父母對孩子小偷小摸的行為不以為然,孩子的膽子就會越來越大,由量變到質變。隻有對孩子防微杜漸,才能使孩子的成長不出現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