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開天地,詩書動京華
海外文摘畫廊
作者:王進玉
翻閱曆史,我們不難發現,舉凡真正的宗師大家,無不有著非常全麵的修為和多方麵的造詣,尤其是書畫大家,更是如此。它需要天生的稟賦,需要寬博的學養,需要深邃的思悟,需要真切的性情,需要勤奮的筆墨,同時也需要各藝術門類之間的互通互鑒、互惠互澤,特別是“詩書畫印”四藝,自古以來,均倍受文人墨客之重視,倘若偏廢其一,似乎都稱不上是真正的雅士。
筆若驚鴻神自醒,韻流百法不拘繩。
朗心獨見詩書畫,入海千川一脈承。
這是劉迅甫《泠泉閣有悟》中的詩句,可見他是深諳此理的。他不僅雕琢詩文,還研習書畫,力工篆刻,且均取得了不凡的成就。縱觀他的詩文,或清新雅致,或妙趣橫生,或樸實無華,或端莊凝重,發於心而達於情,起於言而會於意;他的書作,章法變化無窮,結體欹正莫測,點畫錯綜複雜,筆力雄健渾厚,線條枯實互應;他的國畫,構圖飽滿,意境悠遠,行筆縱姿,點染隨意,不拘繩墨,師法自然;他的篆刻,直逼秦漢,古拙大氣,開張磅礴,酣暢淋漓。可以這麼說,劉迅甫是我所結識的中青年書畫家中技藝極為全麵紮實、涵養極為豐厚廣博、品格極為高尚自覺的一位,也是極受關注與極具發展前景的一位。筆者認為,在當今社會,他算得上是真正的文人墨客,而絕非那些附庸風雅、花拳繡腿之輩。
劉迅甫擅長詩詞,甚愛絕句。出版有《劉迅甫絕句三百首》《屋簷雨》《三月雪》《八詠堂吟草》等。此外,他的長篇紀實詩報告《農民工之歌》被刊登在2011年第九期《中國作家》雜誌,並由國家權威機構為其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了專場朗誦會和作品研討會,開啟了中國農民工文化深度探索、研究與傳播的先河。
鎮日穿雲搏雨風,直教樓宇接蒼穹。
雁過不敢高聲語,天上農民正做工。
這是劉迅甫歌頌農民工組詩中的一首,詩的題目為《生活在腳手架上的農民》。讀後不禁令我慨慕萬千,同時讚許此詩的表現手法,句句相承,環環相扣,真摯而感人,語淺而情深,是當代絕句的精品之作,與唐代詩人李白的“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品讀劉迅甫的諸多詩篇,帶給我們的總是感動、驚喜、溫馨與浪漫,猶如冬日圍爐夜話,夏日鬆林聽風,春日靜沐暖陽,秋日水中望月。他的詩詞,不是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的產物,而是發自內心深處的那份真情實感,是緣於對人生百態、造化萬物的自然流露。他的詩詞,格律十分工整,遣詞煉句更是恰到妙處,且體裁豐富,或敘事,或抒情,或言誌,或寓理。其技法嫻熟多變,時而直抒胸臆,時而寄情於景,時而情景交融,時而借物喻人,在對比中表達情感,在襯托中凸顯主題,在渲染中升華思想。在他的詩詞作品裏,我們經常邂逅美景、美顏、美事,我們經常懷念鄉音、鄉情、鄉韻,我們經常流連如夢江山、風花雪月、琴棋詩酒......
是的,劉迅甫是一位真詩人,真生活的詩人,真性情的詩人,真才學的詩人。可不,在老家過個中秋,便有了《中秋村居》:
高寒月影藏冰魄,閱盡人間一半秋。
放眼乾坤無礙物,村居小隱勝於遊。
神遊物外,曠朗無塵,非大手筆,豈可得乎?陪母親大人遊玩,便有了《與娘蕩秋千》:
霜飛兩鬢已成翁,娘蕩秋千兒攥繩。
猶記嗔嬌懷抱裏,天真依舊是頑童。
河南省人民檢察院原檢察長、中華詩詞學會榮譽常務理事、河南詩詞學會會長李學斌評價說:“詩人在天命之年攥繩與娘蕩秋千, 真愛、真情、真孝洋溢詩中,‘二十四孝’卷後又一孝也。”此詩已被世界教科組織收入《世界教科全書》。秋日寫幅書法作品,便有了《瀟灑精神》:
人生常笑對清秋,瀟灑精神八詠樓。
潑墨盡彰山海氣,揮毫一掃古今愁。
好個“潑墨盡彰山海氣,揮毫一掃古今愁”!細觀劉迅甫的書法,始終洋溢著這麼一股灑脫雄渾之風,率真盎然之意,始終給人以蕩氣回腸、洶湧澎拜之感。他的書法能夠深入地走進傳統,又能夠輕鬆地從傳統裏走出,而且走得如此穩健和成功。他不同於當今眾多書法家,因為他從不玩弄形式,更不追逐流行,但他卻有著屬於自己的“形式”和“流行”,卻有著屬於自己的堅守與主張。他的堅守便是對經典法帖的深入解讀,他的主張便是對古人佳作的徹底剖析,並實實在在地融進自己的理解與感悟,融進這個時代的新麵貌與最強音。
劉迅甫的書法,取法豫人王鐸。眾所周知,王鐸乃一代書法大家,其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力道千鈞,勁健灑脫,使轉自如。而劉迅甫經過數十餘年的研習,不僅掌握了王鐸之如何用筆用墨、如何布局謀篇,且能夠側其之外,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蒼茫老辣,意在筆先,顧盼生姿,布勢連綿,常於跌宕中見靜穆,於平穩中顯跳躍,於通暢中藏古拙,於生澀中孕流暢。他的書法作品,虛實相生,意態靈動,肥瘦合宜,感之如若蒼龍,聽之如若天籟,觀之如若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