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將打破所有文化圍牆
卷首語
誠如我們上個月所說,互聯網2.0正在極大地改變企業的營銷環境和營銷模式。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無處不在,我們的企業文化不管如何永恒,如何個性,如何“老板”,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這個時代的衝擊,並不可避免地將呈現一些時代的共性。
這個共性,就是開放。
我們已無處躲藏
互聯網時代的特點,決定了現在除了國家機密,很多原來封閉的事務都已經開始被打開。即便是國家機密,網上還有一個維基解密,令各國首腦痛心疾首。政府事務如此,那我們的企業圍牆更注定要被打開,甚至逐漸消亡。
在以前,老板隻要下一個紅頭文件或“家規”,很多家務事就可以保密。但在互聯網2.0時代,能對員工開放的,基本就等於對社會開放。比如今年夏天,一個實習生描述一家乳企代工廠環境髒亂差、管理敷衍陰暗的微博被廣泛轉發,有照片有文字,不由得不信。很快這家企業就不得不站出來承認基本屬實,並立即處理相關責任人。而這條微博究竟是誰發的?至今不知道。在以前,出現負麵新聞時企業隻需要以上百萬人生計為由找有關部門,就可以搞定了。但現在,企業和政府都隻有直麵現實,沒有逃避的空間和時間。7·21北京雨災後所謂“三個到位”淪為舉國箭靶,已證明了這一點。
那麼,我們的企業文化對這種防不勝防的開放性,是否已經做好了準備及應對呢?
如履薄冰的不隻是名牌
特別要強調的是,這種開放性所挑戰的,絕不僅僅是那些耳熟能詳的明星企業或消費品企業。那些看似與百姓生活沒什麼關係的B2B企業,同樣在經受考驗。為什麼?在互聯網時代,一切的價值不在於主角本身的知名程度,而在於這件事本身對人們的刺激程度。隻要刺激程度夠了,知名度瞬間就能竄升。
比如去年7·23事故發生後,除了鐵道部必然處在風口浪尖,麵對互聯網時代已經開始追根問底的的民眾,諸如做道路信號燈這樣一個看似可能永遠不為大眾所知的企業,也會迅速成為眾矢之的。結果在社會高壓下,那個企業的老板隻能自殺。
如果沒有互聯網2.0,這是不可想象的。比如說著名的泰坦尼克號事件,當時雖然舉世震驚,但是不會有人有條件將可能導致巨輪沉沒的問題供應商昭示天下。反過來,泰坦尼克號事件若發生在今天,人們一定會打破砂鍋問到底。
因此,企業要意識到,開放已經無時無刻,無所不在。那麼,我們的文化建設,就首先要做到具有一定開放性,使得自己的文化能經得起外界的考驗。而這種開放性,首先表現為對於內部多元性思維的包容;其次表現為對於外界保持良好的互動。因此在這個時代裏要想獲得競爭力,包容、坦誠的文化基因是必備的。
時代的企業,必先銘記曆史
當然,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我們的傳統等級文化,使我們更習慣接受一元化,對於多元往往斥為雜音,甚至是犯上征兆;而我們的傳統農耕文化,又使我們更願意關起門來過自己的小日子,對於主動與外界溝通互動,也是天然排斥。
比如我們總說1840年是近代史的開端。其實決定近代史的不是1840年,也和倒黴的道光皇帝關係不大,而是他爺爺乾隆皇帝惹的禍。當年英國使者馬葛爾尼來華請求通商,結果中國“首席大地主”乾隆說:我們什麼都有,不需要和你們彈丸小國通商,你們回去吧!英國人通商無望,便改賣鴉片。所以說,是閉關鎖國的文化思維,決定了中國近代史的恥辱,而不是鴉片。
這是曆史。但對於當今和可展望的未來,曆史依然需要參照。事實上,當前中國正處於一個空前需要直麵曆史,同時洞察未來的時代節點。企業的文化轉型,也必然要規避曆史的不幸,順應時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