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石城少年
石城村,位於中國南部沿海地區的一個偏遠小山村,這裏並沒有內陸所想像的那樣發達,雖然當那個慈祥的老人在南部畫了幾個圈圈之後,南方的經濟確實是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也是僅局限於那幾個圈圈而已。像石城村這樣的小山窩裏的窮鄉僻壤,窮苦百姓們還是依舊靠著農耕過著艱苦的日子。
石城村依山而建,好吧,也不能說是山,隻能算是小山丘,畢竟南方之地本就無高山,海拔高度能上四位數的別說兩掌之數,就是一個巴掌都湊不上來。但山丘確是極多的,也就是丘陵地形。石城村就建在這眾多的丘陵上的一座上,旁邊零零星星的錯落著一些小村落。可以說是這個安南鎮上的最大的村落了。
在中國,正如大家都知道的,無論是道家還是佛家,大多都建寶刹於名山大川。比如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譽!的道教名山茅山,有佛家聖地之稱的SX五台山、ZJ普陀山、SC峨眉山、AH九華山。但這些與廣省卻一點毛關係都沒有,更別說在這一個破敗的小鄉村石城村了。當然這裏也有一間名曰“靈泉寺”的小寺廟。雖然不像那些名山大川的佛門聖地,但也是在這十村八落裏還是廣受百姓們所信仰的,畢竟山高路遠,加上平常百姓家庭拮據哪有那門心思去那些佛門聖地朝拜。
就這樣,零星錯落的小村莊裏,每到清晨傍晚時分,都能看到陣陣炊煙在山腳各處升起,也就是山村鄉鎮的風貌。雖沒有林立的高樓,卻也算別有一番風景。
由於片區裏十幾個村落隻有石城村有辦了一所學校,除了石城村的孩子上學較近之外,其他村子裏的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後,都要步行五六裏路來石城村的學校讀書。
在這窮鄉僻壤的可沒有什麼寄宿可言,放學了大家就往各自家裏趕,家庭條件好的可以買輛自行車。不過學校也考慮到了這個情況,所以不像城市那樣五點才放學,在石寨學校裏是下午四點就放學了,到了冬天,天黑的早的話,3點半就放學。好在除了幾個小山村要爬幾個山頭外,通往各個村落的都有鄉道,倒也不會出現什麼意外。
鈴鈴聲響起,一群帶著紅領巾的小學生一哄而散般從校門跑出。可以看到他們臉上的興奮勁。
“王哥,明天就開始放暑假了,咱們晚上要不要慶祝下?去小明家番薯地裏偷番薯窯來吃好不好?”
在走出學校不遠的小路上,三四個九、十來歲出頭的小屁孩,有的背著小書包,有的則是提著裝著書本的袋子,小墩子一臉興奮地說著,雙手裏拿著的柳條還不時的抽打著路旁的野花。兩隻腳還不老實的踢著地上的小石子。
提到了吃,除了走在左邊的那個長得清秀的小男孩之外,其餘幾個小家夥均是眼睛發亮,不時的還往肚子裏咽起了口水。
在這偏僻的小山村裏,別說能吃頓肉,能三餐吃上米飯就不錯了。所以正處在長身體的孩子們,每天的業餘時間除了玩耍之外,就是變換著弄吃了。下水抓魚,上樹掏鳥蛋,熏蜂窩吃蜂蛹......,幾乎是什麼都吃。而窯番薯就是其中一種,在空田上挖一個不深不淺的小坑,在一個方位用三塊大點的土塊做一個門,然後沿著小坑的邊沿用幹透的小土塊壘起一個土房子。接著找來幹樹枝幹草,通過門口土窯子裏送進枯枝幹葉燒起來,等到小土窯的土塊燒到紅了的時候。就可以把土窯子裏燒過的灰扒出來,把窯頂的小土塊用樹枝做成的筷子夾到小門口處。再從窯頂放入番薯,然後把窯子推倒並把土塊雜碎後再用周邊的泥土把土窯子蓋上。完成後在上麵插一支小樹的枝條,等枝條的葉子焉下來後,就可把裏麵的番薯挖出來吃了。如此用土窯子弄出來的番薯,可比城市那些推著大油桶烤出番薯吃百倍不止。
走在幾人中間的小明聽到小墩子的話後,開口說道:“別啊,要是讓我媽知道,少不了又得打我一頓,要不我們跟林哥晚上一起去照魚吧,林哥烤的魚最好吃了。”
說到家境,林初是四個人當中比較好的了,因為他家在村裏開了家小店,加上林初的媽媽會有一些縫紉活。而其他的可都是純正的務農家庭。林初腦子也比較靈活,學東西一學就會。就說照魚,林初跟王二的老爸去過一次就學會了,而其他三個愣是到現在都學不會。說到照魚就是晚上九十點後,拿起手電筒到小溪邊,小河淺灘上用手電筒照魚,晚上的時候魚並不怎麼活動,所以淺灘上的魚被燈光那麼一照,再用網兜迅速的一兜就能抓到。但也不是說的那麼簡單的,講究的是要心靈手巧,動作不僅要輕柔還要迅速,不然就很難撈到。王二、小明和小墩子就到現在都學不會呢。
聽到烤魚吃,小墩子看了看在左邊的林初,眼裏好像會發光似的的口水頓時流了出來,不僅小墩子,小明和王二也都看著林初。
“好吧,下午下了雨,晚上應該會比較多魚上淺灘呢……”林初看著同伴開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