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我腦子一片空白——膽怯(2 / 2)

因此孩子聲低並不一定意味他們膽怯自卑。有的孩子看似平常聲音很高,但是到了關鍵時刻便會十分緊張,選擇退縮。隻要沒有過多的不正常的表現,比如拒絕和別人講話、把自己獨自關在屋中等。那家長就沒必要過於擔憂。

如果孩子在很多時候、很多事情上總是選擇退縮,不願主動去嚐試,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那麼家長就要引起重視,孩子確實存在一定程度的膽怯。不過家長注意的是不要當著孩子的麵給孩子貼上膽怯的“標簽”,更不可以大聲指責、嘲笑孩子。因為孩子自己心中已經麵臨困惑,十分苦惱,父母的不當行為隻會雪上加霜。

為了讓孩子走出膽怯的心理陰影,家長要在平時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讓孩子從小學會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的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孩子還小,不願意讓孩子自己親自動手。可是正是這種溺愛造成孩子對父母的過分依賴。為了讓孩子丟掉依賴父母的“心理拐杖”,就要相信孩子,相信他一定能夠做好,讓孩子學會獨立“行走”。

另外,家長要創造一定的條件,讓孩子外出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鼓勵孩子和附近的小夥伴交往。在交往時,有的孩子會出現退縮行為,這時父母更應該多帶他們外出,逐步適應各種環境,早日克服孤獨感。當孩子能夠融入一個新的環境,在社交中會盡快和周圍的夥伴熟悉起來,父母要及時予以獎勵和強化。相信經過一段時間和多次社交實踐的調整,孩子一定會成為性格開朗的人。

劉慧從小很膽小,見到陌生人都要躲到自己的屋中,不願意出來。這讓她的父母很擔心:孩子如此膽小,將來如何適應社會?為了鍛煉劉慧的膽量,他的父母時常帶著她去外遊玩,讓她有更多的機會和陌生人接觸。有機會的話,父母還鼓勵她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和別人聊天。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劉慧的性格在悄然之中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她不再像以前那樣畏懼不相識的人,她的性格開始變得開朗,這讓她的父母很欣慰。他們的孩子終於告別了膽怯,變得積極樂觀了。

消除孩子的膽怯,更重要的是家長的鼓勵。隻要孩子平時稍有進步,就應有熱情和真誠的鼓勵。不管進步是大是小,隻要反複鼓勵孩子,讓他感到自己被認可、被接受,他自然而然就會建立自信,大聲講話,盡快消除講話時的緊張感。另外老師也應該和孩子多一點交流,給予孩子必要的關懷,多鼓勵孩子。

家長還可以創造一些機會讓自己的孩子多與同齡人接觸,一起玩耍。現在城市的孩子都是住在樓房中,很少有機會去和鄰居接觸。不過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到居住的小區的活動場所,那裏有很多的孩子。在那裏,孩子們可以找到自己的同伴,一起盡情地玩耍,創造一種輕鬆的氛圍。當平時膽怯的孩子見到自己的同齡人後,他會融入那種歡快的氛圍,展露自己天真的個性,他會嬉笑玩樂,無所顧忌。遇到節假日,孩子還可以邀請自己的同學來到自己的家中,或者一起相約到附近的公園遊玩。讓孩子多去外麵,多和別人打交道,他就會逐漸克服心中的膽怯,消除和人接觸時害怕的陰影。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也可以讓孩子告別膽怯。如果家長在孩子的生活中,隻是強調學習的重要,不讓孩子和外界接觸,隻會讓孩子很少有機會和別人打交道,他不會懂得與人溝通的技巧,也不會有擔負責任的想法。當孩子有朝一日意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的時候,他就會自然而然克服心中的膽怯,大膽地和外人講話。

細心的家長一定會發現,當自己的孩子在和別的小朋友玩耍的時候,如果他遇上了一位比他年齡小的孩子,他就會像一位小大人,學著大人的樣子去照顧對方。這時的他早已忘記膽怯,因為他覺得自己身上有保護、照顧對方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