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文化工業”視野下日本動漫的流水線生產(1 / 3)

論“文化工業”視野下日本動漫的流水線生產

文化傳播與教育

作者:施弦婷

作者簡介:施弦婷,女,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編輯出版專業,主要從事出版研究。]

(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上海)

摘要:日本是動漫大國,高度發達的日本動漫正暗合了“文化工業”理論中文化工業具有的三種特征——商品性、標準化和虛假個性。成熟的產業運作模式在帶來卓著成果的同時,不可避免地使動漫創作(或可以稱之為生產)流水線化。但是,法蘭克福學派對文化工業的絕對批判態度早已與現況不符,對待文化工業,我們應該審慎接受,將其視為一種新文化,而非一味排斥。

關鍵詞:日本動漫;文化工業;產業鏈

中圖分類號:J218.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7-0155-02

二十世紀中前期,法蘭克福學派提出了“文化工業”理論,指出文化工業具有商品性、標準化和虛假個性,並對其進行了強烈的批判。而時至今日,文化工業現象愈演愈烈,成為大眾文化的常態。日本動漫的流水線生產就是其中的典型。本文將結合“文化工業”理論沿著日本動漫產業鏈進行逐環分析,並反思對待文化工業,我們應該抱有怎樣的態度。

一、“文化工業”理論

“文化工業”這一概念是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姆和阿多諾在《啟蒙的辯證法》一書中首先提出的。在霍克海默和阿多爾諾看來,文化工業是文化被工具理性操縱和商品化的結果。根據商品市場的規律,通過現代傳媒不斷製造出各種文化需求,按照專業化、標準化的生產模式,把文化作為商品推銷給大眾。文化工業有著三個重要特征:1.商品性。文化工業是一種物化的文化,現代科學技術對文化產品的大批量複製使其在本質上與一般的物質生產完全沒有了區別。2.標準化。當文化成為商品後,為了最大限度地促進和方便消費,一切事物都被貼上了各種各樣的標簽,從而可以進行標準化生產。文化產品雷同嚴重,缺乏創新。3.虛假個性。“在文化工業中,個性就是一種幻象,這不僅是因為生產方式已經被標準化。個人隻有與普遍性完全達成一致,他才能得到容忍,才是沒有問題的。[1]”而我們所謂的文化產品中的個性,並不能掩蓋內在的千篇一律,它隻是標準化外無關緊要的一點點綴,這種個性是虛假的。

二、“文化工業”下的日本動漫產業鏈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動漫製作和輸出國,其動漫產品風靡全球。且日本擁有極其濃厚的動漫文化氛圍和廣泛的受眾,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統計,87%的日本人喜歡動漫,84%的人擁有動漫相關產品。如此卓著的成果得益於日本成熟的動漫產業鏈,豐富多彩的動漫產品可以通過這個流水線源源不斷地被生產出來。日本動漫的流水線生產在很大程度上暗合了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理論。

日本動漫產業鏈包括以下三個環節:1.漫畫創作與出版;2.動畫的製作和播出;3.動漫關聯產品和衍生產品的開發。

(一)漫畫創作與出版

這第一個環節是整個動漫產業的源頭活水。絕大多數的日本動畫都改編自漫畫,所以,漫畫創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後續動畫的定位,改編動畫不太可能跳出原著漫畫的大框架,隻能做細節上的微調。可以說,創新性和個性化的元素在漫畫環節就基本被固定了。

日本漫畫的數量相當龐大,題材也是豐富多樣不拘一格,有:戀愛、冒險、推理、運動、搞笑、親情、科幻……但在這種多彩的表象下,總有程式化、標準化的痕跡可尋。

日本三大周刊少年漫畫雜誌:《周刊少年Jump》、《周刊少年Sunday》和《周刊少年Magazine》,主打熱血牌,連載的少年熱血漫畫多如牛毛,但一言概之劇情構架無非如此:一個少年具有某種超能力或者特別的潛能,他不斷地打敗敵人,提高能力值,並在旅途中結識了一群可以托付後背的夥伴,他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可以憑借意誌力頑強地站起來,最後打敗了反叛BOSS,達成了目的。無論是《死神》、《犬夜叉》還是《火影忍者》、《海賊王》,這些經典少年熱血漫都遵循了這個標準化模式。所不同的隻是“目的”可能是“找到寶藏”、“保護重要的人”或者是“維護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