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養育篇(14)(1 / 2)

1.不要過早使用學步車

過早讓寶寶坐在學步車裏,學步車大大限製了寶寶的行動自由,降低了滾、爬對寶寶的吸引力,使得寶寶錯過了練習滾、爬的機會。由於缺乏練習和興趣,影響了寶寶運動能力的發育。學習走路要符合寶寶的生理發育特點,不要過早讓寶寶扶著學步車練習走路,否則寶寶腿部過早承重,有可能形成X型腿或O型腿。

2.不要依賴學步車

在寶寶學步時,學步車可以作為一個“臨時保姆”,當父母實在忙的時候,讓學步車幫一下忙。學步車能夠減少寶寶在學習走路時摔倒的次數,但是卻讓寶寶失去了練習平衡能力和身體協調能力的機會。對寶寶來說,走路時摔倒了再爬起來,也是一個克服困難、磨煉意誌的機會。另外,寶寶在學習走路時,在父母的鼓勵下邁出第一步,然後撲進父母懷裏的那種喜悅的感覺,是學步車不能代替的。

自由活動有助於寶寶智能的發展,而學步車限製了寶寶自由活動,剝奪了寶寶學習的機會,影響了寶寶智力發育。爬行、走路、摔倒等都是運動,寶寶通過這些運動,能夠掌握平衡,學會思考。學步車將寶寶固定住,使寶寶失去了練習爬、站立、彎腰、自主行走等大運動的機會,容易患感覺統合失調症,因此,經常使用學步車的寶寶,身體的協調性比不使用學步車的寶寶要差一些。

調查顯示:經常使用學步車的寶寶,會坐、會爬、會走的平均時間分別是6.73個月、6.68個月和11.66個月,而不使用學步車的寶寶,會坐、會爬、會走的平均時間分別是5.39個月、5.84個月和10.82個月。比較發現,使用學步車的寶寶會坐、會爬、會走的時間明顯晚於不使用學步車的寶寶。這就導致使用學步車的寶寶運動能力弱於不使用學步車的寶寶。

學習走路需要眼、手、腳的協調,而學步車阻擋了寶寶的視線,讓寶寶看不到前方的情況,也很難看到自己的腳,使得寶寶不知道自己如何走。自然學步是需要花大力氣的,而靠學步車走路,由於車輪的滑動,寶寶用的力就會減少,缺乏真正的鍛煉,運動能力也就不能夠得到真正的發展。

誤區六十一:音樂成就夢想

傳統之誤

如今,很多人靠音樂一夜成名,大紅大紫,羨慕者有之,嫉妒者亦有之。初為父母者,見到這種情況,難免感慨自己生活的時代落後,否則自己沒準也能一夜成名,大紅大紫呢。由於父母自己已經錯過了大好機會,於是希望下一代能夠幫他們實現夢想,同時也為寶寶的將來鋪一條金光大道。這就使得音樂早教備受歡迎,很多父母盡早讓寶寶接觸和音樂有關的一切,希望靠音樂成就兩代人的夢想。

利用音樂對寶寶進行早期教育,本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可是由於父母在進行音樂早教的同時摻加了功利心理,使得音樂早教陷入誤區。這對寶寶將來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非常不利。

專家解析

專家給音樂早教下了定義:尊重寶寶天性,讓寶寶快樂學習、享受音樂樂趣,並愛上音樂,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出多方麵的潛能,這就是音樂早教。

人生來就有辨別音符、音標和旋律的能力,經常接受音樂的熏陶,這些能力就會越來越敏銳,不用的話,這些能力就會廢退。所以,寶寶出生後經常聽音樂,對以後的發展意義重大。

那麼,應該為寶寶選擇什麼樣的音樂呢?

專家建議,在寶寶出生後的5~6月,最好選擇一些悠揚、平和、沒有情緒色彩、沒有歌詞的音樂,6~12個月,可以為寶寶選擇一些有重複性歌詞、旋律歡快的兒童歌曲,這些兒童歌曲的旋律和曲調,能夠刺激寶寶大腦神經突觸的生長和網絡的建立。

在音樂早教中,父母要積極參與進來。專家指出,父母的音樂素養會對寶寶產生影響,但是,隻要父母真正熱愛音樂,就會對寶寶產生極大的有利影響,這才是最重要的。哪怕是和寶寶一起拍拍手,為寶寶敲打一件能發出聲音的物體,對寶寶來說,都是極大的鼓勵,都可能讓寶寶對音樂著迷。或者用飽含情感的聲音為寶寶哼唱搖籃曲,充滿愛意的注視著寶寶,讓寶寶聽見你的聲音,看見你的眼神,感受你的愛意。寶寶會通過多種感官體驗和享受這份“愛心音樂”。

如果父母實在對自己的音樂細胞信心不足,可以播放適合寶寶的CD,豐富家庭音樂環境,或者帶寶寶參加親子教育中的音樂活動等。為寶寶提供高質量的音樂環境,讓寶寶享受音樂的樂趣,有利於培養寶寶健康、活潑、開朗、愉悅的性格。

百寶箱

對寶寶進行音樂早教是一種很好的教育,音樂能夠從個性發育、智能發育、社交發育、體能發育、醫學方麵的輔助治療這五個方麵對寶寶產生影響。

從個性發育來說,優美動聽的音樂能夠起到撫平寶寶激動情緒的作用;從智能發育來說,學習音樂能夠提高人的聽覺記憶,良好的聽覺記憶又有助於學習效率的提高;從社交發育來說,音樂能夠傳遞感情,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體能發育來說,敲打樂器或拍手,能鍛煉大肌肉以及對動作的控製,培養協調能力,這對體育運動大有好處;在醫學輔助治療方麵,科學家已經證實,音樂能代替藥物,對患有多動症的孩子進行非藥物治療,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