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養成獨立思考和探索的習慣(2)(1 / 3)

魯迅毫不吝嗇把自己的閑暇用來回答海嬰沒完沒了的問題,而小海嬰正是通過“問”得到了許許多多的知識,也識了不少的字。一次幼稚園考試,小海嬰得了第一名,回到家裏,得意地對父親說:“爸爸,你如果字寫不出來,隻要問我就是啦!”魯迅看到自己播下的知識種子已在小海嬰的心田裏萌芽了,高興得連聲答道:“好的,我一定來問你。”

孩子對周圍的事物都感到新鮮有趣,上至雲電風雨、日月星辰,下至海洋生物、河流山川,他們什麼都想知道並且認為家長什麼都知道。於是從會說話起,就不管家長有事沒事,纏著提些稀奇古怪或被家長看來根本就不值一提的問題,家長對孩子提出的這些問題一定要正確對待,切莫等閑視之,甚至批評不該提這有時連大人也說不清道不明的問題。實際上這種好奇好問的天性說到底就是一種渴求知識欲望的“幼芽”,且這株幼芽是十分嬌嫩和脆弱的。如果家長保護不當,就會使之遭到摧殘、甚至被扼殺。

有些父母由於工作、家務太忙會感到精力疲乏,當孩子不停地向他們問為什麼時,就常用不耐煩的口吻對孩子說:“別煩了,自己玩一會兒。我忙著哪!”孩子的積極性受挫,久而久之,就不再喜歡提問了。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小,沒必要告訴他那麼多、那麼細,告訴他他也不懂。於是,往往三言兩語打發了孩子,或用糊弄的態度支吾過去。孩子雖然尚不懂事,但他們也能從父母的態度上感覺到媽媽和爸爸對他的作法是否讚同。父母總是敷衍,孩子的熱情就會減退。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的提問不好回答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但編一個謊話欺騙孩子。但孩子對於父母的話總是很信服的,他會將答案當成真理。父母要認識到,孩子的大腦好比一張潔白的紙,正確的事物會在上麵留下畫痕,錯誤的事物也會在上麵染上印跡。我們又怎能不留心呢?

所以,當孩子提問時,我們首先應持鼓勵的態度,回答時要盡可能地簡明、準確、淺顯易懂。孩子對事物往往是從具體的、自身的、直觀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的。因此,要想給孩子講清一個問題,回答時就要從這些範圍進行。比如,孩子看到一塊冰,放在屋裏,一會兒沒有了,便會產生疑問。我們不妨給他做一個小試驗:從冰盒中取出一塊冰,在爐上加溫,一會兒,冰化成了水,告訴他,從冷到熱,冰就化了。隨著水溫繼續升高,一會兒水開了,讓孩子看水蒸汽,再過一會兒,一小塊冰就蒸發幹了,告訴孩子水變成了蒸汽飛跑了。孩子就會明白為什麼了。

在孩子打破砂鍋問到底時,如果父母真的很忙,可以告訴孩子,我現在很忙,等會兒告訴你。如果父母被“考”倒了,最好是翻翻書,尋找答案。對於一時解釋不清的問題,也不要羞於告訴孩子不知道,並可以就這個問題和孩子一起去問別人或查閱書籍。孩子大一些後,自然就會養成查書的好習慣。

提問是孩子求知欲的表現形式。在生活中父母不僅要認真地回答孩子的提問,還要適當地啟發提問,也可對孩子的問題進行深一步的發問,以引導孩子思考,使其掌握學習方法。當孩子在你的誘導下自己得出答案後,他會高興得又叫又蹦,在歡快興奮的同時,他也有了自信心,有了成就感。這自信心將伴他長大成人,伴他一生。

讓孩子帶著懷疑精神做學問

翻開曆史看一看,人類其實是在懷疑中進步的,科學是在懷疑中發展完善的。懷疑是創新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