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學習“活知識”(2)(2 / 2)

盧梭懂事時,知道自己是用母親的生命換來的,他幼小的心靈十分悲傷,更加感到父親的疼愛。他的父親嗜好讀書,這種嗜好無疑也遺傳給了他。盧梭的母親遺留下不少小說,父親常常和他在晚飯後互相朗讀。每讀一卷,不一氣讀完是不肯罷休的,有時通宵達旦地讀,父親聽到早晨的燕雀叫了,才很難為情地說:“我們去睡吧,我簡直比你還孩子氣呢。”在這種情況下,盧梭日複一日地讀書,無形之中養成了讀書的習慣,漸漸充實並滋養了他年幼的心靈。

7歲的盧梭就將家裏的書籍遍覽無餘。他還外出借書閱讀,如勒蘇厄爾著的《教會與帝國曆史》、包許埃的《世界通史講話》、普魯塔的《名人傳》、那尼的《威尼斯曆史》、莫裏的幾部劇本等等,他都閱讀過。由於這些曆史人物的典範影響和他父親的諄諄教誨,盧梭深深體會到了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的可貴。他既有父親的愛國血統,又以這些偉人為榜樣,甚至言行之間常把自己比作那些曆史中的人物。有一天,他在桌旁敘說斯契瓦拉的事跡,在座的人全都很驚訝地看到盧梭走上前去,把手放在熊熊燃燒的爐火之上,來表演斯契瓦拉的英雄壯舉。這種早熟早慧的表現,正是盧梭特有天資的最初顯露。

今天,不少家庭中孩子對圖書、畫冊的擁有量是相當低的,有的家庭甚至沒有一本可供孩子看的畫書。這無論是對孩子本人還是我們全民族來講,都是件值得深思的事情。

猶太人從小就知道希勒爾的故事。少年的希勒爾很窮,他拚命地工作,將得到的錢一半送給守門人,以求進入學校的院子聽課。可是後來他連一塊麵包都吃不上了,守門人再也不讓他進入學校的院子。他就悄悄地爬上屋頂,躲在天窗上聽課。一個冬天,學生們發現,天空是晴朗的,可是教室卻是陰暗的。原來,是希勒爾躺在天空那兒,他已經凍僵了。今天的猶太人有句成語:“你比希勒爾還窮麼?你比希勒爾還缺少時間嗎?”

對孩子來說,知識是最可靠的財富,是惟一可以隨身攜帶、終身享用不盡的資產。

在猶太人家裏,小孩子稍微懂事,母親就會翻開聖經,滴一點蜂蜜在上麵,然後叫孩子去吻聖經上的蜂蜜。這儀式的用意是,書本是甜的。猶太人家庭還有一個世代相傳的傳統,那就是書櫥要放在床頭。要是放在床尾,就會被認為是對書的不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8年的一次調查表明,在以猶太人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歲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讀一本書;在人均擁有圖書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讀書的比例上,以色列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為世界之最。

書是知識的載體,是精神食糧,好書能開闊人們的眼界,增長知識,啟迪思維,陶冶情操。

比爾·蓋茨從小酷愛讀書,盡管他是個兒童,但他喜愛讀成人的書。在自己的家裏,他可以隨意翻閱父母的藏書。他7歲的時候,最喜歡讀的書是《世界圖書百科全書》,他經常幾個小時地連續閱讀這本書,一字一詞地從頭讀到尾。小蓋茨的父母還盡可能地給他提供各種機會,讓他增長見識,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當他逐漸長大時,父母鼓勵他參加童子軍的野營活動,在與其他孩子的相處中,小蓋茨得到了友情的滿足。

科學家李政道自幼酷愛讀書,整天手不釋卷,連上衛生間都帶著書看,有時手紙沒帶,書卻從未忘帶。抗戰爭時期,他輾轉到大西南求學,一路上把衣服丟得精光,但書卻一本未丟,反而一次比一次多。

世界上類似的例子舉不勝舉。這些生動的事例對孩子有一定的激勵作用。

保證孩子“精神食糧”的需要,是家長應重視的現實問題。真正疼愛自己孩子的家長,要創設各種條件和機會讓孩子喜歡書,愛看書,讓書成為孩子的好朋友。

哈佛大學的研究表明,如果孩子隨處都能接觸到書籍,那麼他的閱讀興趣就容易被激發。讓孩子的身邊充斥著不同種類的報紙、雜誌、書籍、辭典……是讓孩子愛上讀書的一個好方法。所以,不要把你家的書籍束之高閣,而是放在孩子隨手可以拿到的地方,餐桌、床頭、沙發靠背甚至汽車後排座位上。慢慢地,在家裏確立一個看書的時間,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並且讓孩子從中感受到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