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不妨礙自由的教養(1)(2 / 3)

如何對待新知識和新信息,尤其是如何對待走向新世紀的下一代,往往成為兩代人能否和諧相處的關鍵。家長家用開放的態度對待孩子,經常與孩子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感,孩子有事情、有心裏話才會對你說,你才能及時幫助孩子解決生活中的困惑,同時在交談過程中把對子女的殷切期望傳達給孩子。

北京的高考狀元汪涵的母親查麗華有一大特點,就是自己善於把自己新學到的知識、新得到的啟發與孩子分享。她參加了一次培訓,學習了老沃爾瑪的“日落原則”,她以此告訴孩子“當天的課程當天完成”。參加完肯德基的培訓後,她用其工作的條理性教育孩子幹事要有規律,“凡是我覺得有啟發的事情,我都會拿來教育孩子。”查麗華說,“即便隻有20%能被孩子接受也是一次成功的教育。”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及其理解力的增強,家長可以通過與孩子交談,及時了解與掌握孩子的心理活動及對周圍發生的事物的反應,從而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對社會的責任感、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崇高的理想與追求等,在不知不覺中糾正孩子一些幼稚或者模糊的觀念,把孩子引向健康發展的道路。要記住,與孩子說話是一種交流,一定的時間,平等的氣氛,耐心的態度,都是必要條件。

指物為寓:平凡的事情也可以觸動孩子的心靈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回想起自己做學生時所受的教育時,使自己終身受益、記憶深刻的並不是長輩的說教,也不是課本上加了重點符號要求記下來的要點,而往往是出於那一兩件觸動心靈的平凡小事。

一些善於與孩子做朋友的長輩,大多都善於體察孩子的心理,了解他們不同於成人的各種想法和需要,並善於透過孩子的熟悉的事情進行施教,傳達讓人震撼心靈的感受。由於喚起了孩子心靈的共鳴,使他們所說的道理得到了孩子的認同,進而甘願聽從教導。

1902年5月28日,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塘溪鎮童家嶴。童第周小時候的好奇心十分強,看到不懂的問題往往要向父親問個為什麼。父親每次都不厭其煩地耐心給他講解。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簷下的石階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一行小坑坑,他覺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便去問父親:“父親,那屋簷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誰敲出來的?是做什麼用的呀?”父親看到兒子這麼好奇,高興地說:“這不是人鑿的,這是簷頭水滴下來敲的。”童第周更奇怪了,水還能把堅硬的石頭敲出坑?父親耐心地解釋說:“一滴水當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長日久,點點滴滴不斷地敲,不但能敲出坑,還能敲出一個洞呢!古人常說‘滴水穿石’就是這個道理。”父親的一席話,在童第周的心裏激起了一陣陣漣漪,他坐在屋簷下的石階上,望著父親,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由於農活比較多,童第周對學習有些失去興趣,不想讀書了。父親耐心地開導童第周說:“你還記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嗎?小小的簷水隻要常年堅持不懈,能把堅硬的石頭敲穿。難道一個人的恒心不如簷水嗎?學知識也要靠一點一滴積累,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成功。”為了更好地鼓勵童第周,父親書寫了‘滴水穿石’四個大字贈給他。

童第周終於考取效實中學,成為三年級的插班生,可是他的成績全班倒數第一。麵對成績單,童第周流下了傷心的淚水……很快,童第周一改以前的學狀態,甚至熄燈後還在昏暗的路燈下學習,專心致誌地演算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