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藝術
對藝術的欣賞是一種審美活動,也是一種複雜的、特殊的心理活動,包括對欣賞對象的感覺、知覺、理解、思考以及聯想、想象等認識過程,同時包括與認識過程相伴隨的主觀方麵的感受情緒和情感活動。人們看戲、看電影、看電視劇、聽唱歌,看畫,看書法、看雕塑……這些都是藝術欣賞活動。
藝術欣賞的對象是藝術作品和藝術美。藝術美是在現實美(包括自然美與社會美)的基礎上,按照作者的理想與願望,進行加工和創造的結果,它是人類智慧與創造的結晶。藝術美往往比現實美更加強烈,更加集中,也更富魅力。人們通過對優秀藝術作品的欣賞,可以獲得豐富的美感享受,可以愉悅心情,陶冶情操,淨化靈魂。
羅曼·羅蘭出生在法國的—座寧靜、美麗的克拉西姆古城,他的父親是當地的—位公證人,母親莊重虔誠,致力於撫養自己的兩個孩子,家庭裏充滿了寧靜淡泊的氣氛。
羅曼·羅蘭小時候身體孱弱。母親嫻熟於鋼琴的演奏,每每鋼琴聲響起,都能喚起小羅蘭心靈上的共鳴。母親耐心地教他鋼琴,羅曼·羅蘭的鋼琴演練得如此嫻熟,使他與音樂世界更貼近了。音樂構成了他無限的情感世界。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家裏翻到了許多舊的德國樂譜,他便如饑似渴地把它們在鋼琴上演奏出來,化做優美動聽的旋律。美妙的樂曲滋潤著他幼小的心田,莫紮特和貝多芬的歡樂、痛苦、夢想和追求,已經和他息息相通了。
羅曼·羅蘭在家裏古老的藏書室裏,在閣樓的故紙堆中,發現了祖父以前在巴黎求學時買的一直塵封在那裏的已褪色的《莎士比亞作品中女主角群像》版畫集,引起了他的好奇心。於是,他貪婪地閱讀了莎翁的那些劇本,常常是幾個小時幾個小時地坐在寂寞的小屋中,如癡如醉,如幻如夢,忘記了周圍的一切,甚至於他自己。
從童年時代起,音樂和莎士比亞的文學作品就是他的精神食糧,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
音樂、舞蹈、文學等各種藝術形式會極大地豐富孩子的思想修養,培養他們的藝術情操。這些藝術形式將成為一個感情的釋放口,幫助他們表達自己和對世界的情感,並從中獲得生活的快樂。
追求“可能的完美”
在美和藝術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做事情自然會有追求完美的願望。孩子追求完美,不能容忍缺陷,是優點,不是什麼缺點。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但人應該追求完美,因為完美是一種最高境界。正因為人們的追求,所以在其過程中,會創造許多出意想不到的奇跡,正因為種種奇跡的不斷發生,所以我們的世界在不斷的改變,在一步步地走向完美。
父母常常認為,孩子追求完美會帶來苦惱。比如,有的孩子做作業稍有塗改,就全部撕掉重做;做題一遍又一遍地反複檢查,速度越來越慢;寫作文反複琢磨,遲遲下不了筆……因而隨意壓製他們追求完美的願望,告訴他不要追求完美,“差不多”就行了。這是不可取的。
人們許多事情之所以做得不夠好,就是因為總認為凡事做得“差不多”就行了,於是在工作中總會有許多的缺陷和過失,這要歸因於沒有追求完美的個性。
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文明已經進入到了高端時代,現代社會生活和事業都在向更為高精尖的境界追求和發展。對於完美的追求,可以說是現代文明的必修課,它象一座巍然而立的山峰,雖然難以企及,但卻召喚著每一個富有進取心的現代人去無畏地攀登。在我們的時代,極致化的生活和工作,贏得完美的過程和結果,才能得到人們的認可。沒有這樣的觀念,隻會流於平淡、甘於中庸。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但我們不能因此放棄對完美的追求。實際上,追求完美就是追求卓越,每天進步一點點,做事情好些,再好些,每一個小目標的實現,都是在向大目標又邁近了一步。這一切的成就不都來自於追求完美道路上的堅持與努力嗎?任何值得做的事,都值得做好;任何值得做好的事,都值得做得盡善盡美。做人做事,道理大都如此。我們為什麼要澆滅孩子追求完美的熱情呢?
當然,完美願望總會受製於經濟、時間、科學性等客觀條件,如果孩子表現為過度追求完美,不能實現會有一定的苦惱,但隻要在“可能”的範圍內,不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和活動就不妨鼓勵。家長要多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知道許多事情總有美中不足,不可能樣樣都做得最好。我們不能做到完美,所以不苛求完美,但是應該追求“可能的完美”。追求完美是一種自由的活動,凡事追求完美,長此以往形成習慣,孩子長大後做任何事業將會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