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旅遊,使泰戈爾和喜馬拉雅山結下了不解之緣,留給他許多終生難忘的美好記憶,他後來稱喜馬拉雅山是“蟄居在心靈上的情人”。成人以後,懷著深深的眷戀,他曾多次攀登喜馬拉雅山。1916年出版的詩集《飛鶴》,就真實地記錄了他這些遊覽活動的感受,被評論家稱為出類拔萃的詩,達到了抒情詩的最高水平。以後,泰戈爾和他的父親又在喜馬拉雅山腳下的桑地尼克坦買了一塊地,建了一幢住宅和一座花園,他們常去那裏遊覽休假。他還在那裏創立了植樹節和開犁節,使當地植樹造林蔚然成風。泰戈爾的生活已經與桑地尼克坦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他通過在那裏的許多實驗活動,擴大和增進了對自己所酷愛的大自然的親近感,飽覽了美麗的自然風光,熟悉了普通人民的生活情形,這對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法國教育家盧梭在他剛出生時就失去了母親,由他的姑姑將他撫養成人,姑姑對他從小進行的美的教育給他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他在《懺悔錄》中這樣寫道:
“我對於音樂的愛好……確信是受了姑姑的影響。她會唱無數美妙的小調和歌曲,以她那清細的嗓音,唱起來十分動聽。這位出色的姑娘的爽朗心情,可以驅散她本人和她周圍一切人的悵惘和悲愁。她的歌聲對我的魅力是那樣大,不僅她所唱的一些歌曲還一直留在我的記憶裏,甚至在我的記憶力已經衰退的今天,有些在我兒童時代就已經完全忘卻了的歌曲,隨著年齡的增長,又浮現在我的腦海中,給了我一種難以表達的樂趣。”
在盧梭的晚年生活中,每當他想起了姑姑教過的歌曲,常會孩子般地哭泣起來,有一支姑姑教給他的歌曲一直使他很動情,遺憾的是他忘卻了後麵一半的歌詞,他曾幾次想請人補續後一半被他忘掉的歌詞,但是他始終沒有這樣做,因為他不希望這支使他動情的歌曲還有別人也會唱。他在童年時期領受過的這支歌曲的美,對他一生的生活都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美的熏陶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有時簡直難以使人相信。
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住在富恩島確良上的一個叫奧塞登的小城鎮上,那裏住著不少貴族和地主,而安徒生的父親隻是個窮鞋匠,母親是個洗衣婦,祖母有時還要去討飯來補貼家用。那些貴族地主們生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都不允許自己家的孩子與安徒生一塊兒玩。父親看在眼裏,反而十分輕鬆地對安徒生說:“孩子,別人不跟你玩,爸爸來陪你玩吧!”
安徒生的家夠簡陋了,隻有一間小屋子,破凳爛床把這個小小的空間塞得滿滿的,沒有給孩子留下多大的活動空間。然而,就是這麼一間破爛的小屋,父親卻把它布置得像一個小博物館似的,牆上掛上了許多圖畫和做裝飾用的瓷器,櫥窗櫃上擺了一些玩具,書架上放滿了書籍和歌譜,就是在門玻璃上,也畫了一幅風景畫……父親常給安徒生講《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的故事,有時則給他念一段丹麥喜劇作家荷爾堡的劇本,或者英國莎士比亞的戲劇本。這些書本中的故事使安徒生浮想聯翩,常常情不自禁地取出櫥窗裏父親雕刻的木偶,根據故事情節表演起來。這還不能讓他感到滿足,他還用破碎的布片給木偶縫製小衣服,把它們打扮成討飯的窮人、沒人理睬的窮小孩、欺壓百姓的貴族和地主等,並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體驗編起木偶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