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不迷信既定結論
對於我們生活中的很多知識或經驗,並非隻是一種既定的結論。真理是不斷發展的,我們對於周圍世界的認識會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全麵。所以,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某些知識結論,也許在若幹年後就會變得不全麵或不夠準確。要培養孩子的創新品質,父母還要鼓勵孩子不迷信既定的結論,要勇敢地思考這些既定結論之外的現象或結果。
比如對於這樣一道智力題:一棵樹上有10隻鳥,獵人用槍打死了1隻,問樹上還有幾隻鳥?這原來是一個腦筋急轉彎的題目,具有思維定式的成年人有時候會不假思索地說:還有9隻鳥,10減1等於9,這很簡單。但出題人給出的答案是:一隻也沒有了,因為其餘9隻鳥全被槍聲嚇飛了。回答是9隻的成人也許會覺得這個答案有道理,就認為這是正確答案了,就會拿這道智力題來考孩子。但是比成年人更具有創新精神的孩子也許會想出好幾種答案,比如:其餘9隻鳥還不會飛,所以樹上還有9隻鳥;獵人打的是啞槍,其餘9隻鳥沒聽到槍響,依然待在樹上;獵人一下子打中了鳥窩,鳥窩裏的小鳥都還不會飛,都被擊落到了地上……如果成人隻是告訴孩子要接受出題人的答案:一隻也沒有了,其他9隻都嚇飛了,這無疑會束縛住孩子的開闊思維。
我們中國的傳統教育一直都過於注重讓孩子熟記書本上的結論、熟記前人的經驗,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庭,孩子凡是不符合“標準答案”的答案都是錯誤的、都是不允許的。在學校裏、考試中孩子答出了自己的答案,但因不符合老師給出的標準答案而被判錯;在家庭裏,孩子的做法因為不符合父母多年的經驗而被父母禁止。這樣的事例司空見慣,但這正是我們老師和家長束縛孩子創新思維的不當做法,這對孩子的良好性格培養是不利的。所以,我們要避免這種以“標準答案”束縛孩子言行的做法,解放孩子的思維。
對於很多書本上的知識結論和生活中人們公認的經驗,也許還有不同的或相反的結果,父母也盡量不要讓孩子迷信這些既定的結論和經驗,而是要鼓勵他思考還有沒有另外的現象和結果,這對於培養孩子的創新品質也是必要的。
培養孩子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
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是代表一個人能否創新的非常重要的思維品質,因為創新常常就意味著不盲從前人的結論,不生搬硬套別人的結果,也不拘泥於一種結果和結論,而是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想法、見解及做法,提出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案。孩子的思維品質也是在他學習、做事的過程中不斷培養出來的,需要父母鼓勵孩子在學習做事的過程中充分思考,鼓勵他努力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甚至是與原結論不同的或相反的想法和意見。
要培養孩子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首先要幫助孩子克服思維定式的消極影響。消極的思維定式是一種局限人的思維的思維模式,它會使人隻是滿足於既定的思考方向、解決問題的方式等。比如,對於鉛筆這一物品,一般人想到的鉛筆的用途就是用來寫字,此外再也沒有別的用途,這就是消極的思維定式的影響,這是不利於人創新思維發展的一種思維模式。針對“鉛筆的用途”這一問題,父母可以激發孩子思考一下還有沒有寫字之外的用途。如果是具有創造性思維的孩子,他可能會突破思維定式,說出鉛筆的其他很多種用途,比如,鉛筆可以用來做鞋拔子提鞋;可以用來做直尺畫出一條直線;可以用來做懸垂物品看桌子腿是否是直的;可以用來別住被風吹的開開合合的屋門(有門鼻的那種門);可以用來疏通一下被堵的下水道;可以用來纏毛線;可以用來挑掉晾衣竿上夠不著的衣服;可以用來放在一隻抬3起的腳上鍛煉平衡能力;兩支鉛筆可以用來夾起某種東西;鉛筆鉛可用來潤滑生鏽的鎖;兩支鉛筆擺出不同角度或立起來可以畫三角形、圓形……
在家裏,父母可以幫助孩子經常作這種拓展思維的訓練,父母提出一個問題,讓孩子盡可能多地想出解決的方案,這對於培養孩子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是很有好處的,也是培養他的創造性思維很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