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雖不漫長,卻是一個充滿期待、值得守望的旅程。這個旅程或者平淡無奇,或者風光旖旎,關鍵的是你起程時,是否帶著夢想出發。
人類最可貴的本能就是對未來充滿幻想,對明天充滿激情,盡管這些幻想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盡管有些孩子的夢想永遠都不能實現,但是隻要每一個人心中都能懷著夢想,並為著這或遠或近的“夢想”投入全部的努力,那麼夢想就不會再遙遠。但是很多父母常常把自己的夢想強加於孩子身上,卻認為孩子的夢想不切實際、好高騖遠,這與環境、時代、社會乃至文化傳統有關,與父母自身的身世、觀念及文化素養等有關。
子女在父母心中常被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中國有良好的傳統,父母都希望小孩子比較有文化,哪怕自己沒有多少文化,也知道要讓兒女有文化,稱之為:中國家庭的教育投資積極性超過某些政府當局。父母大都把對真善美的追求延續到下一代,希望兒女是誠實的,善良的,美麗的。哪怕自己不一定達到了多高層次的真善美,甚至自身還可能有一些缺陷,也希望下一代更好,青出於藍。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但是並不是誰的夢想都會開花結果,隻是,人生因為有夢想才變得美麗,夢想是每個人心裏最美麗的種子。童年是多夢的季節,一個真愛孩子的父母應當精心保護孩子的夢想,這樣夢想的種子才可能長成參天大樹。
但遺憾的是,今天的孩子離夢想那麼遙遠!在一本雜誌的“知心調查”問卷中設計了一個比較具體的問題:“今後你想做什麼?”來自北京、上海、廣州等八省市的2855名中小學生參加了調查。這麼多的孩子,一定會有很多五花八門、充滿激情和想象的夢想,但是令人失望的是大約隻有7.29%的答案中能看到激情和夢想的影子。這些答案中有“周遊世界,飛躍萬裏長空、成為飛行員去宇宙上和外星人打交道……”這些都是讓人怦然心動、心馳神往的事情,可惜充滿這樣夢想的孩子太少了。92.71%的中小學生的回答幾乎都是一樣的標準答案:“上一個好大學,找到一份好工作。”
中小學生本應該是充滿童真、充滿童趣、富於幻想的,可是麵對問卷,大部分孩子似乎忘記了自己的年齡,所有原本屬於他們的激情與幻想都無影無蹤。究其原因,得出的結論是:孩子受父母急功近利的生活態度影響太深。
在另一份對父母的問卷中,對於“您希望您的孩子將來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父母的回答是:“好好學習,事事爭做第一。”“出國留學,不學習就是死路一條。”“一直學下去:學士、碩士、博士……”父母把這種生存的壓力過早地傳播給了孩子,孩子也就自然開始壓製自己內心的激情與渴望,他們過早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壓力,這是十分可悲的!
在紛繁複雜的現實社會中,美的事物和現象滲透於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麵;同樣,醜的事物和現象也存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做家長的責任在於引導孩子發現美、選擇美、追求美,使孩子對美好的東西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後再加以培養,使孩子的興趣保持穩定持久,發展成為一種愛好,再經過努力,最終使孩子形成一定的特長。
每個孩子都蘊藏著自己的特長,關鍵在於發現它。鋼琴前的笨蛋也許是畫布前專心操作的小學徒;數學課上的遲鈍者也許是手工方麵的小能人。因此,發現了孩子的特長,就不必仿照攀比,非要把孩子培養成音樂家、畫家不可。家長要善於發現,順其自然,誘導孩子成才。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奧托·瓦拉赫的成才過程極富傳奇色彩,對於家庭教育也不乏啟發作用。
瓦拉赫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的是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個學期下來,老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完美的品德,也決不可能在文學上發揮出來。”此時,父母隻好尊重兒子的意見,讓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潤色,對藝術的理解也不夠,成績在班上倒數第一,學校的評語更是令他難以接受:“你是繪畫藝術方麵不可造就的人。”麵對如此“笨拙”的學生,絕大部分老師認為他成才已無望,隻有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素質,建議他試學化學。父母接受了化學老師的建議。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點著了。文學藝術方麵“不可造就的人”一下子變成了公認的化學方麵的“前程遠大的高才生”。在同學中,他的成績遙遙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