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景觀生態性原則
植物景觀除了供人們欣賞外,更重要的是能創造出適合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它具有吸音除塵、降解毒物、調節溫濕度及防災等生態效應,如何使這些生態效應得以充分發揮,是植物景觀設計的關鍵。在設計中,應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結合區域景觀規劃,對設計地區的景觀特征進行綜合分析,否則,會南轅北轍,適得其反。例如,北京耗巨資沿四環和五環修建的城市綠化隔離帶,其目的是為了控製城市“攤大餅”式的向外蔓延帶來的環境壓力,但在規劃中由於缺乏對北京區域環境、自然係統和城市空間擴展格局的分析,采用均勻環繞北京城市周圍的布局方式,不但不能真正防止北京城市無序擴張,而且可能拉動和強化這種擴張模式。
2.5 曆史文化延續性原則
植物景觀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風情、文脈和特色的重要方麵。植物景觀設計首先要理清曆史文脈的主流,重視景觀資源的繼承、保護和利用,以自然生態條件和地帶性植被為基礎,將民俗風情、傳統文化、宗教、曆史文物等融合在植物景觀中,使植物景觀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產生可識別性和特色性。如杭州白堤的“一株桃花,一株柳”、荷蘭的鬱金香文化、日本的櫻花文化,這樣的植物景觀已成為一種符號和標誌,其功能如同城市中顯著的建築物或雕塑,可以記載一個地區的曆史,傳播一個城市的文化。而近年來我國的城市綠化出現“千城一麵”的局麵,城市的地域特征在綠色景觀中蕩然無存,人們也因體驗不到城市應有的獨特風貌和魅力而興味索然。在世界經濟一體化與文化多元化並行發展的今天,曆史文化連續性原則更應該成為植物景觀設計的指導原則。
2.6 經濟性原則
植物景觀以創造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主要目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無限製地增加投入。任何一個城市的人力、物力、財力和土地都是有限的,須遵循經濟性原則,在節約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礎上,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環境質量服務。例如,多選用壽命長,生長速度中等,耐粗放管理,耐修剪的植物,以減少資金投入和管理費用。
3 展望
植物景觀設計的提出,對生態園林建設、經濟可持續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諸多方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從概念的提出到現在,植物景觀設計研究也得到了快速發展,鄉土植物的馴化及大量引種使得造園植物不斷豐富,植物配置理論的發展使得植物不再隻是建築的附屬物、硬質景觀的軟化劑,而是開始獨立成為空間及景觀畫麵的主要構成要素。植物保護及樹木養護技術的發展使植物景觀效果更加穩定持久,園林綠化也從二維綠量(綠化覆蓋)轉向三維綠量(綠色量)的研究。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隨生態園林的不斷發展,植物景觀設計將發展成為涉及土壤學、氣象學、植物生理學、花卉學、樹木學、植物生態學、城市生態學、景觀生態學、園林規劃設計、植物保護學、遙感與地理信息係統等多領域的交叉性學科。
4 結語
當今,植物景觀設計中出現的許多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由於沒有遵循其設計的一般性原則,對它們缺乏感性認識造成的。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勢必影響生態係統,尤其是城市生態係統的可持續發展,解決問題的根本就在於遵循植物景觀設計的原則,少一點主觀臆斷,多一些客觀分析,為大眾創造出生態、美觀、經濟、舒適的生存環境,推動植物景觀設計向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