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好聲音》總決賽的“年度盛典”中,節目還采用了傳統的短信投票方式,讓受眾為自己喜歡的選手投票,並結合導師和媒體的選擇,決定最後的總冠軍歸屬。在音樂選秀節目中,這種評選方式的多樣性同樣也體現了傳播模式的互動性,這樣的互動大大提高了觀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了觀眾參與的情緒。在各種網站中,歌迷也為自己喜歡的選手建立了貼吧、論壇作為支持,受眾不論在節目中還是節目後都能享受互動娛樂帶來的滿足,這也是節目持久不衰的傳播策略。
《中國好聲音》首先在節目的推廣上下足功夫,聯合新舊媒體大範圍的進行宣傳,特別是充分利用網絡等新媒體來進行造勢,達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應,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百度、新浪、騰訊等知名門戶網站上都有《中國好聲音》相關的專題版麵,並與愛奇藝等優秀視頻網站合作,推出節目的後續版本,可以說節目組充分利用了網絡快速傳播的優勢,與各大網站建立有益的合作互補關係。
為了《中國好聲音》的推廣,節目組還特別利用了微博這種新的媒介進行宣傳,在進入“微時代”的今天,微博的傳播力度已不可小視。從節目播出第一期之後,不論是普通觀眾還是娛樂圈的明星,都使用微博對節目進行了關注,據統計共有590多萬網民發微博評論《中國好聲音》。節目組也利用微博發布比賽的相關動態和信息,並在宣傳中製造懸念,吸引受眾的注意力。
為了充分擴展受眾群體,《中國好聲音》可以說是整合了各種優勢資源,利用全媒介的傳播優勢,實現節目線上線下的互動,最大限度的傳遞節目相關信息,滿足了不同用戶群的利益,為節目居高不下的收視率埋下伏筆。
在“好聲音”的評選當中,節目做到了一定的權威性和專業性,但這主要體現在導師本身的權威上,其中選手的唱法、表現形式、評比層麵都值得進一步的商榷,“好聲音”不僅是我們看到和聽到的,更應該是專業學術性的。《中國好聲音》為了迎合受眾的喜愛選擇了戲劇性的表現形式,但卻犧牲了很多專業的評審標準,這樣節目很容易因娛樂的泛濫而落入平庸,特別是後來媒體評審團的加入,讓“好聲音”的評判標準更加混亂,導師和評審團的衝突矛盾為節目帶來了意外的戲劇效果和超高的收視率,但對於學員的努力和觀眾的期待來說有些不負責任。藝術的評價是客觀的,不論有再多的主觀因素,都應該有一個概括性的評審結論,這也是中國音樂選秀需要努力的方向。
《中國好聲音》的熱播讓其成為人們的焦點,因此節目也需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好聲音”不僅僅存在於舞台上,整個中國還有無數的音樂追夢者和好聲音等著他們去發現,而不是將價值傳播固定在舞台上。
綜上所述,《中國好聲音》的熱播,已經不單單是一個節目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和一種社會現象,節目讓音樂回歸藝術的同時,也讓夢想成為現實。在《中國好聲音》的舞台上,除了欣賞到不同的好聲音,我們還看到了無數有音樂夢想的人們,節目中的好聲音不僅是唯一選擇標準,也是整個節目價值觀的傳播起點。《中國好聲音》消除了音樂選秀節目的庸俗化,回到了傳遞正確價值觀的道路上,在娛樂的同時讓受眾學會思考。《中國好聲音》對於音樂選秀節目發展的最大意義在於價值創新,音樂隻是價值傳播的載體,隻有充分發掘載體內的文化內涵,才能通過優秀的模式達到最大化的傳播效果。
作者簡介:
馮誌(1990-),男,江蘇連雲港人,長江大學文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