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學生對自己定位不清晰導致對工作期望過高
在校學生對就業前景過於樂觀,對社會現狀缺乏了解,導致在進行工學交替時眼高手低,在挑選工作時遇到障礙;另外,在高職教育的職業素養教育過程中,老師對學生的引導不夠,大多數學生對自己實際水平認識不足,不能夠沉下心去學習和鍛煉,反而認為工學交替是一個賺錢機會。使工學交替流於形式,沒有真正發揮作用。
三、工學交替中“工學關係”的協調
盡管工學交替實施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的衝突,但它已被眾多高職院校所采納,並形成了一種共識:隻有通過工學交替,才能實現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才能把“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落到實處局。要協調好工與學的關係,使學生和校企三方受益,筆者認為政府、學校、企業和學生都要有所作為。
(一)政府應加強政策引導,為校企雙方提供便利
作為政策製定者,政府可以在工學交替過程中充分發揮政策導向作用,促使高校進行教學改革,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引導企業積極參與高職人才培養。
1、政府著手製定相關規定促進校企合作;
2、政府對接受學生實習的企業給予培訓經費的資助;
3、政府對校企給予相應的稅收惠。
(二)高職院校應發揮主導作用
對於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工學交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理應發揮主導作用。
1、尋求對口企業,滿足學生工學交替的需要。
2、“以需方為中心”製定人才培養方案,調整課程設置與設計,將理論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使工學交替科學化、規範化。
3、加大教改力度,完善校方在工學交替中對學生的指導、管理和評價機製。
4、拓寬辦學思路,把企業“引進來”,把教學“推出去”,促進工學交替的可持續性發展。
(三)企業應積極參與,實現教學與就業的雙重校企合作
工學交替,需要企業為學生的頂崗實習提供便利,需要企業有所投入;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實習生的補充和加入,也能為企業解決部分後顧之憂,填補企業的勞動力缺口,這對於企業來說也是一個契機。如果企業積極參與其中,所形成的良性循環必定會使企業受益,降低員工的人力成本和培訓成本。此外,企業還可以提前介入教學,提出符合本企業需要的人才培養方案,與校方一起共同製定和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方案。
(四)學生應正確看待工學交替
首先,學生要轉變觀念,拓寬學習的寬度,企業也是教室,師傅也是老師。其次,要在理論的基礎上實踐技能,盡快適應崗位需求,使自己一畢業就能就業,做到無縫對接。最後,要沉下心去學習和體驗,不讓工學交替流於形式。
工學交替作為高職院校的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在實踐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工學交替符合新時期以就業為導向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是職業人才培養最經濟、最合理的模式,也能使職業人才培養更具開放性、科學性和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