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影響因素研究
經濟研究
作者:尹豔華 李娜
【摘要】 江蘇省作為製造大省,在新的發展形式中,應積極謀劃調整發展戰略,借助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升級。傳統製造業的轉型升級,並不是圍繞某單個企業進行,而是人才、技術研發和製造業企業的聚集和融合。
【關鍵詞】 傳統製造業;產業升級;江蘇省
製造業作為工業的主體和依托,其發展狀況決定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競爭力和工業化水平。作為全國製造業高地且擁有技術、資本、人才等優勢的江蘇,需要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和製造業的融合發展、加大科技研發力度,由“江蘇製造”大省轉變為“江蘇創造”大省等方式來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一、江蘇省製造業發展現狀
根據WTO秘書處統計數據,2013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其中江蘇省貢獻巨大。外貿大省江蘇2013年進出口5508.4億美元,占全國的13.2%。製造業發達的江蘇,紡織服裝、機械、輕工、化工等傳統製造業優勢明顯,IT、新能源、先進裝備製造等新興製造業也領先全國,近年來該省這種產業優勢也正在轉化為貿易優勢。去年麵對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傳統市場複蘇乏力,江蘇省紡織服裝、化學品、工具和鋼材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保持了穩定增長,四個行業占全省出口的23.4%。今年1月,該省機電以及服裝、紡織紗線織物及製品、鞋類、塑料製品、箱包、玩具、家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也比較突出。機電產品出口1091.6億元,增長6.8%,一個行業就占了全省同期出口的61.7%。
江蘇省通過迅速地融入到全球價值鏈,吸引外資,參與了國際分工而獲得利潤從而有效地使經濟得到相應的增長。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江蘇製造業也慢慢暴露了許多的問題和矛盾。根據2013年12月26日江蘇省政府頒布的《關於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實施意見》,鋼鐵、水泥、平板玻璃、船舶四個行業都麵臨著產能過剩的矛盾,並且計劃在今後五年內量化壓縮產能。江蘇一度紅火的光伏企業70%以上已破產,在節能環保領域,目前風電設備也有50%的產能過剩,還有鋰電池生產,也是一擁而上的局麵(施衛東,2013)。產能過剩,除了市場本身的盲目性之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幹預,是地方政府推動下的盲目投資。在十二五規劃開始後,江蘇13個地市至少有一半都發展了造船產業,這很快也會形成產業過剩。
二、江蘇省傳統製造業升級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製造業大而不強。江蘇省的製造業優勢主要集中到勞動密集型行業,大多是屬於技術層次不高的傳統產業,而在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方麵,技術密集型的製造業發展相對較弱。至於生產性服務業,它對製造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生產性服務業可以強化製造業價值鏈的核心,為製造業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提供一個通道;二是生產性服務業可以通過範圍經濟、規模經濟以及製度創新和安排等來降低交易成本,從而提升製造業生產率。20世紀90年代以來,東部沿海地區通過快速的融入到世界價值鏈中,參與了生產,加工,裝配等低附加值產品環節的國際垂直分工,並未參與到價值鏈上遊的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等核心環節,這樣生產性服務業和製造業發展的不協調,是江蘇省製造業大而不強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