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碎片

中國當代藝術真的移師香港了嗎?

近年來,中國當代藝術正在移師香港的話題被不斷放大,尤其是伴隨著今春拍賣的進行,這一話題又格外熱鬧起來。

今年,香港蘇富比與香港佳士得春拍中的當代藝術作品,在藝市低穀中勇創佳績,分別以5.14億元、1.72億元人民幣取得不俗成績;2012年香港藝博會發展更加高漲,不僅彙集了來自39個國家和地區的266家畫廊、機構及媒體參展,同時還吸引了蘇富比、佳士得、邦瀚斯這些歐美老牌拍賣公司等;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支持下,一些具有經濟實力的藝術家比如方力鈞等工作室也將南下入駐;內地知名策展人皮力已於今年7月3日前往香港M+美術館擔任高級策劃人。

與此同時,知名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瑞士人烏利·希克(Uli Sigg)近日捐出1463件中國當代藝術品,作為將於2017年落成的香港M+視覺藝術博物館的永久藏品。這些藝術品的保守估價為1.63億美元,其中包括張曉剛、曾梵誌、劉煒、王廣義、徐冰、張曉剛等數十位中國頂級藝術家具有曆史意義的作品。以外,希克將額外出售47件藏品給M+博物館,價值為2270萬美元。這批價值13億港元的藏品,幾乎囊括了一條完整的中國當代藝術史線索。

另一方麵,香港金融和貿易的流通程度很高,對於金融資本的利用成熟度將會更大地加大當代藝術在香港的發展。而內地藏家的增多,也是帶動香港當代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考慮,香港作為一塊重要的藝術重鎮已經毫無懸念。

上述各種信息的攏聚,讓“中國當代藝術移師香港”的話題分外惹眼。這個近年屢屢不順的藝術板塊,是否真的放棄了以北京為中心的發展陣地,轉而南下?

雖然中國當代藝術在香港呈現出越來越活躍的市場熱度,但有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當代藝術的根基並未轉移,移走的隻是市場部分,而創作重心依然還在內地。

北京空間畫廊負責人李蘇橋坦言,當代藝術最重要的是創作區域所在地,而香港隻是一個比較好的交易平台,它是免稅港,外彙出入自由,針對整個亞洲來說它的美好前景是毫無疑問的,但是相對於當代藝術發展來說,則是兩回事情。藝術北京總監董夢陽也表示,北京及內地依然是當代藝術真正的市場,現在的轉變隻是一個暫時的現象。

對於此次希克的捐贈,雖然爭論頗多,但是其所具備的重要性還是毋庸置疑的,“隨著希克捐贈作品的落戶,香港具有了一個藏品研究的可能。做這些藏品的嚴格研究是吸引我去香港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麵。另外,香港有著良好的油畫收藏傳統,有一些優秀的藝術作品在一些私人的收藏家手裏,未來香港發展成為一個學術研究和展覽重鎮的可能性很大。”皮力說。

反觀內地,當代藝術發展有著很多的不足及禁區,“國內的藝術模式完全是學習西方的一套模仿的藝術模式,在2006年的時候甚至呈現出拔苗助長的狀況,資本進入的毒瘤之害延續至今。相反,香港先是把硬件條件做好,起步即是平衡穩步,反內地之道而行之。因此,從長遠來看,缺少藝術家似乎比缺少市場規範會好很多。”某藝術評論家如是說。

“西方人不喜歡這裏的不規範、潛規則。香港太規範了,沒有稅,政府也非常支持。在西方,拍賣與一級市場的分工特別明確,畫家的作品呈平緩性增長,但在中國則呈現出跳躍式發展,資本在藝術品行業操作太嚴重,短期炒作,投機掙錢,這都是太大的毒瘤了。”在海外發展的某位藝術家這樣說道。

希克也指出,對於選擇香港而非內地的原因,那些條條框框的限製讓他擔心自己的藏品若贈予內地博物館可能會“受到非議或毀壞”。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同樣的事情,在香港能夠進行得秩序井然,有條不紊,而在內地卻常常變了味,那麼,土壤改良是否真的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