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孩子們開始靠自我判斷而形成自己的道德觀,他們對事情的看法比較直接並具體化。比如,他們常常認為結果比動機更重要。一位瑞士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的測試:他先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故事,故事的情節是這樣:一個孩子為了幫媽媽做家務,就主動把洗幹淨的器皿放進廚櫃裏,但不小心摔碎了2個杯子;還有一個孩子呢,為了爬上櫃子拿媽媽不讓他吃的那些食物,結果把1個杯子碰在地上,摔碎了。然後心理學家問他們兩個孩子當中誰的行為更不好。結果孩子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摔碎杯子的數量上,而不是那兩個孩子的動機上。他們大都認為摔碎2個杯子的那個孩子做得更差,恰好與成年人看重動機的觀點完全相反。
其次,學前的孩子還會認為:因為是他們想要的,所以是正確的。比如孩子玩遊戲的時候都喜歡贏,為了能贏常常便忘記了遊戲的規則。因為他們的思維方式是“我想贏,所以我為了贏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
另外,即便學前的孩子知道自己違反了某些準則,他們也會為了表明自己是個好孩子而說謊。曾有研究者做過這樣一項實驗:他們要求3歲的孩子們在他們離開時不能觸摸放在那兒的玩具。結果發現有一半的孩子都忍不住觸摸了那個玩具,而且有80%的孩子還否認他們碰過玩具。
在我們了解了學前孩子的特性以後,就要采取正確的指導方法讓孩子建立正確的道德觀。
孩子做了錯事以後,父母如何教導非常關鍵,它可以直接影響到孩子以後是否還會再犯同樣的錯誤。父母最好首先說明對他行為的要求,然後向他解釋他的行為所造成的後果。假如你的孩子用手打人了,你要跟他說:“打人的行為是我絕對不能允許的。打別人,會使別人受傷的,會很疼。”另外,父母還可以利用喚起孩子的公平意識和對他人的憐憫之心的辦法來教導他。比如孩子搶走了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你可以跟他說:“那位小朋友非常傷心。因為該輪到他玩了,你卻把它拿走了。”這樣的話能夠使孩子意識到他的行為給別人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如果父母能夠事先提醒孩子應該注意他的哪些行為,對孩子來說,就更容易做到了。比如,在帶孩子進動物園之前,你先提醒他,不要用東西打動物園的動物,以防被動物傷著。到了動物園,即便孩子偶爾忘記了,一個簡單的提醒,他便能馬上改正過來了。孩子做了錯事需要教導,孩子做了好事可不要忘記表揚。一旦孩子表現良好,父母就應及時進行誇獎。
在學前孩子的眼裏,權威的力量是無窮的。也就是說,如果父母或老師說這是對的或者那是錯的,那麼他們的想法就是“好吧,肯定就是這樣了”。所以,作為父母,一定不要忘了言傳身教,不能放過生活中的每一個機會對孩子進行教誨。孩子更注重父母所做的,而不是他們所說的。
楊力談養生
當心家庭“精神汙染”。家庭“精神汙染”是指家庭存在著消極、低級、不健康的生活情調和文化氛圍,它們會直接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是消極的政治態度——一些父母經常在孩子麵前談論目前社會上出現的不正之風、分配不公、道德淪喪、貪汙腐化等社會陰暗麵,發牢騷、講怪話、怨氣連天。長期耳濡目染,孩子就會缺少社會責任感和遠大誌向,並養成偏激、自私自利、任性蠻橫的性格。二是享樂的生活方式——有的家庭缺少一種艱苦樸素、奮發進取的精神,隻滿足於小市民的安樂生活,不求上進,無所作為,經常沉湎於吃喝玩樂中。這種環境會使孩子變得目光短淺,不求上進,養尊處優,玩世不恭。三是不和睦的家庭關係——家庭成員不能和睦相處,經常爭吵,甚至大打出手,這種狀況會給孩子帶來難以彌補的心理創傷。四是打罵的教育方法——孩子經常處在被打罵責難的環境中,會使孩子意誌脆弱、膽小怕事、缺乏自信。五是缺乏修養的講話方式——有些父母平時髒話、粗話不離口,甚至當著孩子的麵也不收斂一些,長期如此會使孩子從小講話就沒有禮貌,不講理,粗魯蠻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