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在四川有一曲民謠,大概是這樣唱的。
張獻忠剿四川,剿得到處陰慘慘,剿得苗禾光杆杆。十戶人家九戶鬼,鬼哭神嚎血成水。
謠雖簡短,但朗朗上口。當時幾乎所有川人都能哼上兩句,不會的必也是耳熟能詳。
小小民謠,為何如此流行?
真實原因早已隨風飄逝,不可考矣。但有好事後人,經仔細研究得出大致結論。
當是謠中詞句,精確繪當時慘烈,觸碰人心軟肉,對其胃口,從而引得爭相傳唱,以抒悲情。
民謠雖流唱甚廣,但亦有其不足之處。其中有關老萬歲(注一)之語不實,或者說是有些誇大。
當時四川人口劇減,絕對不是任意一方勢力為禍所能造成。
那究竟是何原因,讓自古有天府之國美稱,以善養人而聞名的四川,從數百萬人口銳減至數萬,幾乎百不存一?
又經好事後人研究,得出大致結論。
明末清初,朝更帝換的幾十許年間,四川人口銳減,應是人禍天災並出而致。
何謂人禍?
逐鹿之師,占地為王,拉丁為伍,烹人為糧。市井之徒,並夥結幫,燒殺劫掠,為禍四方。
何謂天災?
屍橫遍野,犬食蠅嚐,瘟疫橫生,防不甚防。人煙既少,虎豹結群,出入府巷,無人能擋。
正是以上種種,讓四川十戶人家九戶鬼,都府林深,良田漸荒。
戰亂過後,當是休養,但四川幾近無人,怎樣休,如何養?
無民則無稅,無稅則無治,無治則無穩。
治下無民,急壞初入川官員。惶恐無能,急請聖諭。
清聖祖,終究是有幾分才幹。
大筆一揮,寫就《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詔》,命湖廣等地遷民入川。以永不加賦,地畝永業,不糾籍貫等為誘,征動百萬草芥民,齊齊投入重建四川偉業中。
我祖亦由此入川,曆千難萬險抵蜀城錦官。
本欲就此安定,耕讀傳家。
豈料世事不由人,命中帶血紋。縱然數藝傍周身,奈何鐵劫戲世人。
注一;代指張獻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