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味道叫鄉愁
食物戀
作者:康康媽媽
我的家鄉在重慶。說起重慶任何人首先想到的是重慶小吃,重慶火鍋、重慶小麵、重慶麻辣燙……都跟吃有關。作為重慶人,我很自得,不但會吃還會做,而且還總能做出新花樣。比如今天我想說的麥芽粑粑。
麥芽粑粑不是一般的重慶小吃,在普通的重慶小吃裏根本找不到它,估計很多重慶人也未必知道它。如果加上定語“古老”和“傳統”,差不多就靠近一些了。它是我的家鄉重慶邊上一個小縣城裏很土的一種小吃。
它確實很土,即使在我的老家,在餐館也肯定看不到它。想吃的時候隻能到街上去尋走街的小販,通常小販一邊走一邊叫賣:“麥芽粑粑……麥芽粑粑哦……”那就是了。麥芽粑粑在小販擔著的籮筐上麵放著的簸蓋裏,用粽葉包著一個擠一個,黑乎乎的十分不好看。隻要聽到那一頓音一長音的吆喝,我們便會扯起嗓子喊一聲:“麥芽粑粑。”幹脆利落。然後,小販就停下了腳步,把擔著的籮筐放下,回一句:“等倒起的,好吃得很。”
買兩個,粽葉包著還有熱氣,捧在手上,一邊走一邊吃,清甜是麥芽發酵的自然甜,透著麥子的香,軟軟的糯滋滋的,那口感,回味悠長……
後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街上不再有擔著麥芽粑粑沿街叫賣的小販,它也慢慢地從我的記憶中淡去。再後來,在他鄉討生活,日子艱辛,更是不曾再想起過,我以為,我已經完全忘記了,沒想到時隔幾十年,它竟然還能再次出現在我的生活中。
今年春節,我們隨外婆和奶奶去北京郊區姨媽家過節,看到姨媽用麥子發芽曬幹再用石磨磨成麵然後蒸麥芽粑粑,驚訝萬分、佩服不已。走的時候,姨媽很體貼送了幾斤麥子給外婆和奶奶,讓她倆回家自己做,麥芽吃了對胃好,建議她們多吃。
回家後,外婆和奶奶就忙開了,雄心勃勃地開始了程序工藝複雜的麥芽粑粑製作。為說明它的複雜,我必須詳細寫下製作流程:首先,洗麥子,把麥子洗得幹幹淨淨。然後泡麥子,把洗幹淨的麥子放進盆裏,裝滿水泡著,一天左右。接著發麥芽,把泡好的麥子放進篩子裏,把篩子放到溫度適宜的地方,下麵放一個盆接水(外婆放在樓梯間的小屋,她說小屋溫度高)。還要澆水,每天澆三次。兩三天麥子便發芽,注意麥芽不能太長,通常一厘米左右就得趕緊取出,把麥芽分散開晾曬,直至完全幹(北方冬天的暖氣很管用)。最後,把晾幹的麥芽磨成麵。
怎麼樣,夠複雜吧,這還隻是第一道工序,原料準備。
接下來便是蒸麥芽粑粑,這個技術含量高,即使是七八十歲的外婆和奶奶,也不具備這個傳統手藝。姨媽的做法是用麥芽粉加麵粉,然後用酵母像發饅頭一樣發麵蒸,味道不是當年我兒時的美食記憶。
略略有些失落。
但凡我們想吃的,外婆都會想方設法做出來。外婆和奶奶憑著她們小時候的模糊記憶,她們的媽媽是這樣做的,如此這般,麥芽粉和麵粉的比例、水的多少、發酵的時間、蒸的火候,加加減減分析總結不斷嚐試,屢敗屢戰,終於蒸出了正宗的麥芽粑粑。就是它,小時候的味道,一模一樣!外婆很有成就感,立即打電話給老家的親人,告訴他們回重慶她蒸麥芽粑粑給他們吃。重慶買不到麥子?不用擔心,孩子的姑父從山東老家拉回二百斤呢。
麥芽粑粑,讓我重新找回兒時的美食記憶,那是故鄉,是鄉愁,揮之不去。
編輯 / 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