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盡可能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愛好
很多父母都有體會,那些性格開朗,心態積極的人往往總有忙不完的事,即使業餘時間,他們也是"放下耙子就是掃帚"。其實,孩子也同樣,如果一個孩子如果僅有一種愛好,就很難保持長久的快樂感覺。所以,父母要多引導孩子養成廣泛的興趣和愛好,這樣會很大程度上幫助他獲得快樂和滿足。
4.為孩子創造一個充滿快樂的家庭環境
我們常說"環境塑造人",任何人不能否認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對孩子來講,家是他待的最多的地方,家庭的氣氛、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他性格的形成。可以想象,一個毫無溫情和快樂可言的家庭環境裏,怎麼能培養出開了的孩子呢?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什麼樣的孩子更容易快樂呢?當然是那些性格樂觀的孩子更容易快樂。不僅如此,樂觀的孩子長大以後不僅自信豁達,事業較易獲得成功,身體還較為健康。因此,父母要注意孩子的日常情緒,通過培養孩子的樂觀個性,養成孩子自信等成才素質。
細節67:不放棄努力,成功就不會拋棄自己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千古名句。同時,歐陽修也是一個從小經曆很多磨難的人。
在他4歲那年,父親染病趨勢了,紙盒母親鄭氏相依為命,過著貧苦的生活。
但是,鄭氏並沒有因為條件不好而放棄讓孩子學習。沒有錢買紙筆,她就讓孩子草紙作筆,沙灘作紙,天天練習。
歐陽修也很聽從母親的教導,一筆一畫地認真練習寫字。一開始寫得不好,但是他沒有放棄,反反複複地練習,錯了再寫,寫得不工整了也再從新來過,直到寫得令自己滿意為止。
這就是史書所傳的"鄭夫人畫荻教子"。也正是母親鄭氏的這種教導,使歐陽修從小打下了良好的學習基礎。
由於家裏非常貧窮,買不起書,而歐陽修又很喜歡看書,所以他常去借書看。歐陽修經常去的是一個姓李的藏書家那裏,無論是嚴寒的隆冬,或者是赤日炎炎的盛夏,從不間斷,從不鬆懈。每見到書上一些好的內容,他都趕快把它抄下來。
應該說,出身貧寒的歐陽修能夠成為一代文學家、史學家,和他母親鄭氏的教導是密不可分的,因為母親的教導裏,滲透率永不言棄的堅毅力量。
在感慨歐陽修的永不言棄的堅韌力量同時,我們來看看我們所處的現實生活。是不是經常會發現,有些人一遇到點困難就抱怨這抱怨那,最終選擇退縮,以放棄而告終。
可以肯定,這樣的人勢必幹不出任何名堂,隻能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苟活於世,最終成為生活的棄兒。
痛苦總會到來,但我們不能因為生命中會有痛苦,就忽略曾經擁有過的歡樂;也不能因為害怕挫折的來臨,就惶惶不可終日;更不能因為曾經遭遇的失敗,而放棄對未來美好人生的追求。
"許三多"用不放棄,不拋棄,向我們詮釋了一種勇敢、豁達、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而這也正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具備的一種生活品質。當然,我們更需要把這種堅強的品質賦予我們的孩子,隻有這樣,他們才會在逆境中百折不回,笑對人生。
1.以小事為起點,磨煉孩子堅強的意誌品質
我們每天經曆的事情中,大多是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正是這些小事,關係到我們養成的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在對孩子的培養上,我們仍然要從這些小事入手。但凡在事業上取得成績的人,大多善於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來磨煉自己的意誌。
張彤今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理想的大學。他曾經是個意誌薄弱的孩子。他今天的成績離不開媽媽通過生活小事對他意誌力的磨煉。
有一次,鄰居王阿姨送了張彤一張電影票《功夫熊貓》,這是他一直嚷著想看的電影。可是那天老師布置的作業很多,媽媽要求他克製激動、浮躁的心情,靜心在一個半小時內把所有作業做完,然後去看電影。張彤辦到了,他如願以償地看到了電影。
生活中,媽媽常用這些小事來提升張彤的自製力,讓他的意誌力在忍耐、克製中增強。
事實上,小事才是塑造一個人品格和習慣的起點。對孩子頑強意誌的培養就需要在這些小事中持之以恒地堅持下來。
2.引導孩子學會"和自己作對"
台灣著名作家劉墉曾出過一本書叫《超越自己》,其實,人最難超越的就是自己,也就是說,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為了培養孩子不被困難擊倒的精神,我們就要讓孩子學會和自己作對,不斷地超越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煉中,孩子的意誌力便會逐漸增強。
魏凱最近喜歡上了做俯臥撐,一開始的時候他至多做8個。這時候,爸爸鼓勵他繼續堅持,看看能不能做得更多。在堅持了3天之後,魏凱可以做10個了。之後,又是3天過去,魏凱又給自己加了兩個,漲到了12個。當有一天能一口氣做完40個俯臥撐的時候,魏凱覺得這是自己的極限了,再增加恐怕會很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