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有對錯之分,愛對了,孩子會富於理智;愛錯了,會對孩子成長不利。合格的父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把"慈愛"與"溺愛"區分開來。如果說慈愛是蜜糖,那麼溺愛是帶糖的毒藥;如果是慈愛是智慧之愛,那麼溺愛就是愚昧之愛。隻有遠離溺愛的孩子,才能吃得下苦,才能承受挫折,真正的成長和成熟起來。
細節1:孩子不是"糖",也不是"玻璃"
樂樂今年正式成為一名小學生了。可是樂樂的媽媽發現,大多數孩子都因為從幼兒園升入小學而興高采烈,可兒子樂樂卻顯得悶悶不樂的。於是,媽媽問樂樂為什麼不開心。樂樂回答說:"幼兒園就在咱們小區裏,可是學校離家有兩站地,我怕我想家。"說著,樂樂便嗚嗚嗚地哭了起來。
媽媽剛想和樂樂解釋,一旁的奶奶趕緊走了過來,摟著寶貝孫子說:"寶貝,你放心,爺爺奶奶每天都會送你上學下學,而且你上課的時候,我們就在學校門口待著。你如果想家了,就可以在課間的時候,到門口去見見爺爺奶奶,我們會隨時給你準備好吃的。"
樂樂媽媽聽了,無奈地搖搖頭,她表麵沒好意思說什麼,但心裏清楚,樂樂之所以如此,和爺爺奶奶對他的嬌生慣養有直接的關係。為此,樂樂媽媽決定,以後自己的工作盡量少做一些,雖然收入會少點,但為了兒子健康的成長是值得的。
像樂樂這樣嬌生慣養的孩子,並不鮮見,正應了那句"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摔了"。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正是家長們把孩子當成了一觸即化的"糖"或者一碰即碎的"玻璃"。
這樣一來,孩子就隻能在家長的百般嗬護中長大,他們習慣於把家長當做自己的救兵,一遇到挫折就哭天抹淚,不知如何是好。
但是,父母們要清楚,孩子早晚要離開自己而去獨自闖蕩,他不可能在父母的保護傘下生活一輩子。所以,在對待孩子方麵,父母或者祖父母等,都不應該把他們當成"糖"和"玻璃"而小心翼翼地捧著,明智的做法是,放心大膽地讓孩子經受磨煉,這樣孩子才會學會堅強,才會獨自麵對困境。
俗話說得好:自古英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要知道,大大小小的磨難和挫折是任何人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養料",孩子很有必要接受這樣的"滋養"。
有兩個在一座寺廟裏的和尚受師傅之命,去離寺廟較遠的戈壁灘上植樹。和尚甲對小樹照料得很細心,不辭辛苦地定時定量給小樹澆水、施肥;而和尚乙對待小樹卻大大咧咧,遠沒有和尚甲那麼細心周到,他隻是隔三岔五地去給小樹澆水、施肥。
好在兩棵小樹都長得很好,鬱鬱蔥蔥,枝繁葉茂。
一天夜裏,忽然刮起了大風,整個戈壁灘都被大風席卷了。第二天一早,風停了,再看兩人栽的小樹,居然有了明顯的差別:和尚甲種的小樹被大風連根拔起倒在地上,和尚乙載的小樹則依然挺拔地豎立在戈壁灘上,隻是被風刮斷了幾棵小樹枝。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被照顧得細致入微的小樹,由於輕易就會得到水分和肥料,就不必費力地紮根到深處,而被照顧得"不夠好"的小樹,不得不努力把根紮牢、紮穩,去尋找足夠的水分和肥料。
將此道理置於孩子們的身上,同樣不難理解。現今的孩子們,多是在父母或者祖父母的百般嗬護下長大,沒有經曆風雨的機會,就像那棵被照顧得極好的小樹一樣,一旦遇到大風就會被毀掉。
所以,要想培養出堅強獨立的孩子,父母就得舍得讓他們在困境中得到磨煉,就如同和尚乙栽植的小樹,把根紮在土壤深處,即使麵臨風吹雨打也能頑強地生存。
由此看來,要培養孩子成為強者,父母應該依照孩子成長發育的規律,從孩子小時候起,就把堅強教育貫穿於生活的點點滴滴。讓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覺得自己能行,充滿自信。
1.別把孩子當弱者,相信他能做好很多事
著名教育家卡爾·威特曾說,如果把人生比作瓷器,那麼幼兒時期就是黏土。換言之,父母給了孩子怎樣的教育,他就會成為怎樣的人。如果你總看到孩子弱小的一麵,凡事都恨不得自己替他來做,那麼孩子就永遠不會堅強獨立起來。相反,如果你把孩子當做強者來看,放手讓他去做一些事,那麼你會發現,他居然能夠做到,並且能做得很好。
兩種教育自然會產生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所以,當孩子摔倒的時候,父母不要急於伸出援助之手;當孩子為不會刷牙而煩躁時,父母不要幫他刷牙,哪怕隻是舉手之勞;當孩子因為受到一點委屈就哭鬧不止,父母不要急於安慰他,等他平靜下來,再去安慰並幫助他。
世人皆知的著名科學家居裏夫人就是個非常注重培養孩子堅強品格的母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居裏夫人把大女兒帶到前線救護傷員。1918年,她又把兩個女兒都留在戰火不斷的巴黎。正是居裏夫人把孩子們當成強者來看待,她的孩子們也都在艱苦環境的磨煉下,成長為堅強的人。
2.父母以身作則,灌注孩子的強者意識。
一天,9歲的慶慶在幫媽媽打掃衛生的時候,不小心被釘子刮了一下手指,鮮血頓時就流了出來。媽媽先幫慶慶衝掉傷口上的汙垢,又用酒精消毒,並進行了簡單的包紮。由於從沒受過這麼大的疼痛,慶慶一直抽抽噎噎地哭著,好像受了多大的委屈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