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後記:試卷考不到的,社會一定會考到(2 / 2)

不能不承認,他們的這種保守的教育理念有其合理性。我們的社會就目前的狀況看,也沒有完全顛覆他們這種教育理念。雖然有不少北大畢業生成為“廢物”,也有哈佛畢業生成為“海待”,但是,這些人總不至於成為被人追逐的擺地攤的“小販”吧,他們固然在各個崗位上是螺絲釘一樣的人物,難以成為傑出人才,難以獲得諾貝爾獎,也沒有什麼創造性可言,可他們畢竟都能獲得相對體麵一些的工作,混口飯吃,或者有朝一日成為中產階層也是完全可能的。

可是,對於國家而言,這樣的景況是可悲的。如果國家的精英人才都去爭著做螺絲釘了,都去做公司的白領了,那誰來搞發明,誰來搞創造,誰來創業,誰來向諾貝爾衝擊,誰來讓中國足球崛起?可是,目前國家和社會的需要與家庭的需要是脫節的,盡管國家大張旗鼓地鼓勵素質教育,鼓勵研究性學習,但家長們卻依然故我,毫不動搖地堅持著應試教育的思路。而家長們是學校的財神,學校也不敢怠慢,“轟轟烈烈搞素質教育,踏踏實實搞應試教育”,這種怪異現象的產生,本質上就是國家與家庭之間需要的錯位。

如何才能讓家長們從博弈中退出來,專心從事素質教育以及慧商和魅商的教育呢?我想從全局來看,這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國人中庸保守怕冒險的性格,恐怕是這種問題難以解決的根本。

但是,對於有抱負、有見識的家長來說,其實已經別無選擇。我想對於這些家長來說,對孩子的要求絕非螺絲釘那樣簡單,他們想要自己的孩子真正獲得幸福、快樂,真正成長為社會需要的一流人才。那麼,在這樣的願望下,與其跟眾多其他家庭擠在一座獨木橋上博弈,弄到一個大家都是失敗者的結局,還不如奮起開拓新路———按照素質教育培養的原則,按照慧商和魅商教育的要求,按照研究性學習的方法讓自己的孩子真正做自己的主人,做學習的主人。林肯說過,“卓越的天才不屑走旁人走過的路,他尋找迄今未開拓的地區。”也許這樣的孩子考不上北大、清華,但是他們的後勁足,潛力大,在他們中間,必然會產生真正的一流人才,孕育出我們國家未來的希望。

當年,我從北大校門走出來的時候,我有這樣的感慨,如果還有一次選擇,我不會選擇北大。並非由於有比北大更好的選擇,而是因為考上北大付出的代價太大。如果從投資的角度看,這筆投資是得不償失的。

我在小學二年級參加了學校足球隊。可惜到了初中,為了學習放棄了。我在小學時還參加過市體校的乒乓球隊,到了初中也放棄了。升高中的時候,音樂老師找到我,說可以推薦我到二中學聲樂,可我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她,我要去考一中,因為那是市裏最好的中學。還有從小學六年級萌芽的寫武俠小說的愛好,畫漫畫的愛好,初中時寫詩的愛好,中學裏萌芽的寫劇本的愛好,統統為了高考、為了北大這個目標犧牲掉了。

回過頭來想想,我這種犧牲究竟值不值得呢?或許不能讀北大,我會進入一所普通的大學讀書,或者大學落榜參加自學考試,或者進入民辦大學,試想,今天這個求才若渴的社會會因為我是普通大學的學生埋沒我的才能嗎?試想,社會上的成功人士中又有多少人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呢?

近幾年,我越發強烈地感覺到,社會上需要的是有才能的人,而非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我會選擇退出這場考重點,讀北大的博弈。我堅信,劉亦婷家長那種“當尖子生、讀重點、上名牌、當狀元”的思路,完完全全是反素質教育的,是落後的、過時的教育理念,那種怕“冒險”,不敢“賭”的心態,也隻能讓自己的孩子走向平庸。劉亦婷一個人的幸運不能掩蓋千千萬萬人走向失敗的現實。

我希望:至此,“哈佛女孩劉亦婷”的神話可以休矣。

蕭愚

2004年9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