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哈佛完美女孩”神話如何製造(1)(1 / 3)

第35節迎合炒作,自樹典型

下麵這些很好玩的句子來自《哈佛女孩劉亦婷》一書的引言:

消息借助因特網,頃刻之間傳遍全國,引起轟動:

——新華社向全球發了通稿;

——無數中學和小學的老師們,自發地在課堂上向學生們推薦劉亦婷的事跡;

——還有很多想冒尖、想留學的中學生把劉亦婷看作學習的榜樣;

——那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更是又激動又羨慕,無不渴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第二個、第三個劉亦婷……

(引自《哈佛女孩劉亦婷》增訂本第3頁)

上麵這幾個句子來自成都某報,內容充滿了可疑之處。首先,劉亦婷考上哈佛這件事情,新華社有必要發通稿嗎?中國學生每年被哈佛錄取的有幾十個之多,怎麼沒見過新華社發過什麼通稿,怎麼單單劉亦婷被哈佛錄取就發通稿了呢?而且,一個中國學生被美國大學錄取這芝麻綠豆大的事有必要驚動新華社去報道嗎?我懷疑。

接下來更可疑的是這句話:“無數中小學的學生和老師們,自發地在課堂上向學生們推薦劉亦婷的事跡。”事跡這兩個字我們並不陌生,一般是英雄模範人物才有這個資格。比如為人民無私奉獻的雷鋒,比如有“人民好衛士”之稱的任長霞,比如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好幹部焦裕祿,比如戰非典的英雄鍾南山。劉亦婷算什麼人物,她有什麼資格跟這些英雄模範並稱呢?她究竟做了什麼事情值得如此大驚小怪?竟然驚動了人民教師去傳播她的“事跡”?人民教師的愚昧和無知真的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嗎?我懷疑。

接下來的這句話更加讓人匪夷所思了:“還有很多想冒尖、想留學的中學生把劉亦婷看作學習的榜樣。”按照我們慣常的思維,榜樣一般都是由權威部門認定,然後向大家推廣。如今,劉亦婷怎麼不聲不響就成了榜樣?而且這個榜樣大有取代雷鋒叔叔之勢,望子成龍的家長們爭相學習,要克隆出第二個、第三個劉亦婷……難道這些家長同誌們也如一些人民教師一樣愚昧無知?我懷疑。

對於這篇極其滑稽而可疑的報道,劉亦婷的家長不僅不加以澄清,反而如獲至寶一樣地放到了《哈佛女孩劉亦婷》一書的引言中。這不能不讓我們懷疑,他們是在迎合炒作、自樹典型。

有了報紙提供的炒作由頭,接下來,劉亦婷的家長要考慮的事情是:究竟把劉亦婷樹成什麼典型呢?

稍有常識的人便不難想到,當然是樹成素質教育的典型了,因為應試教育已經如過街老鼠了,他們把自己搞應試教育這一套拿出來誰會看啊?況且,素質教育在當時正是國人非常熱衷討論的話題,正是一個極佳的炒作點。

劉亦婷的家人當然也不會拒絕炒作帶來的好處。據說,他們的書最初的名字叫《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後來有人給他們提建議說,這個標題不夠響亮,還是打著哈佛的旗號夠刺激,於是《哈佛女孩劉亦婷》的書名就此誕生,然後,他們又覺得“素質教育”的話題正紅火,又加上了“素質培養紀實”的副標題。

誠然,炒作作為一種營銷手段本無可厚非,但是,這一營銷手段用到教育上可能就得三思而後行。我們不要忘記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社會責任感的問題,因為教育無小事,倫理無小事,如果不用科學的態度對待這件事,被誤導的學生和家長怎麼辦?

第36節巧借光環,以偏概全

在出版業有這樣的共識,一個作家一旦成名,比如說拿了諾貝爾獎,那麼他以前被認為是垃圾的作品也能從箱子底裏拿出來,不僅不愁發表,銷路也不會成問題。這個現象反映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光環效應”。具體來說,所謂“光環效應”就是人們常有的以點蓋麵、以偏概全的評價傾向,它是個人主觀推斷的泛化和擴張的結果。在光環效應下,人們對一個人的缺點往往視而不見,所謂“情人眼裏出西施”說的就是這個現象。

可以說,“劉亦婷熱”的背後,便是“光環效應”作用於人們心理的結果。正是因為劉亦婷進入了哈佛這樣的豪門大學,劉亦婷身上便自動罩上了名校光環,很多人在這種“光環效應”的影響下,就輕易地把劉亦婷當作了素質全麵的牛人。

說實話,我在初讀《哈佛女孩劉亦婷》一書時也受到了光環效應的影響,帶著無比傾慕的心情閱讀書中的每一句話,渴望從中發現能夠為我所用的妙語良方。

然而,當若幹年過去,當我接觸了數以百計的留美學生,當我熟悉了留學美國的全部流程及內幕,當我對中國中學、大學教育有了深刻反思之後,我發現,罩在劉亦婷頭上的名校光環已經完全在我眼前消失了。此時,呈現在我麵前的,不過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中國學生,而其父母對她施行的所謂“素質教育”實際上恰恰是反素質教育的,他們對劉亦婷實施的完全是應試教育那一套東西。

然而,由於尋常讀者並沒有我這樣的耐心和專門知識去弄清楚劉亦婷進入哈佛的真相,他們便被劉亦婷頭上的名校光環輕易蒙蔽。進而輕易接受了劉亦婷家長宣傳的“劉亦婷是靠全麵素質進入哈佛的”、“劉亦婷是素質教育的典型”等等一麵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