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後都這麼說了,那臣妾也不好說什麼了,今日就派人去永壽宮裏交接宮務,定不辜負陛下和母後的期望。”
權宜賢把頭開好了,後麵寧妃和貴妃也沒有占著事兒的理,跟在賢妃後邊兒,一個接著一個地就把自己手裏的事情都撇幹淨了。看兩人都是早有準備的樣子,權宜賢再次感歎自己的明智,皇後的威儀和今後一定要小心做人的準則製定的多麼的合適。
“自打二公主滿月以後,宮裏也是許久都沒有熱鬧過了。索性趁著這次冊封的事,大家熱鬧熱鬧,把哀家的那些個老姐妹都請過來,還有咱們家的那幾個王妃,都叫來,帶著自己家孩子一起來,哀家老了,就想著看著家裏的人丁興旺,百子千孫熱熱鬧鬧的才能覺得,哀家這輩子好歹是沒白活。”
這話說的就嚴重了,不止是太後話裏麵的意思還是這次冊封禮的規模,那都是絕對的超綱了,擱在以後的皇帝身上,肯定要被禦史們口誅筆伐一番。
為什麼現在的皇帝沒事兒呢?為什麼老太太自己就敢這麼壞規矩呢?因為老太太曆經兩朝,首先一個,她自己的男人,開國皇帝,定規矩的那個,定下的規矩就是為了管理自己的子孫後代,從來都不是為了約束約束自己,所以老太太跟著自己的夫君一起,也從來享受過被規矩管束的日子。
後一個,她兒子,現任皇帝,沙場上廝殺出來的皇二代,從來都是個管不住的主兒,而且臉皮巨厚,你苦口婆心地說上半天,他也未必聽得進去一句,你要是脾氣一橫來上一個死柬,他可能在你血濺盤龍柱之前,就先把你拖出去抽死了。
關鍵就是這兩任脾氣一點兒都不好的父子倆,偏偏還真的能做到愛民如子,偏偏還就真的給之前的亂世了一個終結,造就了一個太平盛世。史官是沒法瞎寫的了,言官也是沒法管了,隻能隨你們便吧。
有這樣一個隨心所欲的夫君,又生了這樣一個隨心所欲的兒子,這位太後娘娘雖然喜歡看年輕孩子守規矩,可是自己卻也不是那種被拘束的了性子,自然也不會在乎那些她記都記不清的條條框框了。
太後願意,皇帝不反對,皇後以孝為先,剩下的人雲裏霧裏也隻能就這麼應下來了。
沒心眼的例如王貴妃----的妹妹就會憤憤不平於這個不守規矩的楊姑娘的待遇也太好了點兒;有心眼的例如王貴妃就會看出這事兒絕對不是衝一個小姑娘來的,然後就管好自己家的人,尤其那個沒心眼的妹妹,一起夾著尾巴做人;還有壓根就沒反應的例如寧妃娘娘,老人家喜歡嘛,都說到那份上了,幹嘛跟一個長輩計較這些個瑣事呢。
還有像賢妃娘娘這樣的,打從自己到了永壽宮以後,就閉門謝客了,說是得了皇上的口諭,待在永壽宮裏靜養。決心做一隻不到楊美人冊封禮就堅決不申腦袋的小烏龜,難看難看吧,安全第一。
她還記得獨孤棣走的那天是怎麼抱著她,告訴她“一定要好好地縮在你的殼子裏,千萬千萬不要出事,不管發生什麼,都是跟你沒有關係的,不要看,不要想。”
她是這樣聽到的,自然也是這麼做的。她還是很珍惜自己的命的,上一次這麼大陣仗的時候,就差點被獨孤棣燉烏龜湯了。這次,可絕對不能大意了。
畢竟,撇開一切,但憑心講,她還是挺願意和獨孤棣一起白頭到老的,獨孤棣要活萬歲的話,她怎麼也得撐到九千九百九十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