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學校:教育均衡發展之路上的一道風景?
獨家策劃
作者:安東
2012年6月14日,《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發布,其中特別提出,要建立布局調整規劃論證、聽證製度,中小學校撤銷與合並要公開征求意見,嚴禁強行撤並。嚴格控製新建學校在校生規模,不搞超大規模學校。
綜觀各類大規模學校,雖各有各的特點,但還是可以將之歸為四類,而每一類都有著各自的特點、優勢以及管理難題。第一類:撤點並校。這是始於上個世紀90年代末的全國農村中小學重新布局,大量農村原有的中小學被撤銷,繼而將學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鎮學校就讀,這類學校通常是鄉鎮合並的附屬產物,具有一定區域範圍、政府強製而非自然消亡的特點。第二類:“一拖N”。這類學校是以一所名校為“主機”係統、周邊N所學校為“輔機”的區域教育共同體,它的特點是不撤不並、分合有度,江蘇南京地區的一些教育集團堪稱典型。第三類:名校輔城。為推動城市建設,政府往往借助於名校效應,以名校為母體,在新城區建立子體學校(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分校),這類學校具有政府扶持、校區獨立、整體聯動的特點,海門市東洲教育集團就是一例。第四類:民間資本積聚。一部分民營企業瞄準教育市場,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興辦教育集團,這類學校的特點是跨區域,公辦、民辦校皆有但以民辦學校為主體。
曆史地看,大規模學校對教育的發展是有貢獻的。大規模學校往往由優質學校逐步發展壯大而成,覆蓋區域廣,校區組成多,借助優質學校品牌教育的影響力、輻射力、號召力,可以帶動區域內學校教育資源的整體優化與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促進區域內教育均衡與公平,滿足老百姓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求。同時,大規模學校的創辦還讓更多的教師融入到優秀團隊,為促進教師隊伍建設作出了貢獻;並讓更多的學校享受到優質資源,為麵上改造薄弱學校積累了經驗。所以這些學校的社會貢獻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學校的迅速擴張也帶來了一係列學校內部管理問題與社會問題,甚至產生了一些負麵影響。發展大規模學校除了給學生教育、學校安全帶來的影響,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是管理效率降低。學校規模太大,校區太多,學校核心管理層的思想與實踐操作指令,需要經過多層級才能傳達到最基層的班級、教師,有時因學校領導班子人手有限,無法做到麵麵俱到,在實際管理中出現“死角”“漏洞”,甚至“盲區”。二是資源配置不均衡。大規模學校往往校區較多,各校區建校時間不一、條件參差不齊,校區之間相互爭資源,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加之集團沒有行政功能,集團內部在配置校區資源時有難度。三是文化衝突。大規模學校在成立集團或組建辦學聯盟後,因本部與分校區的文化不相一致,校區發展如何定位,特色如何彰顯,難以把準。另外,規模辦學,基本是政府行為,是政府的推動與區域教育發展的需求導致了大規模學校的產生。在很多地區,學校的規模上去了,但是配套的機製、體製還沒有得以明顯的轉變,對大規模學校與小規模學校依然是同樣的標準和同樣的機遇。這樣的機製體製讓學校有規模卻沒有自己的規則,束縛了教育集團通過大規模運作獲得超越發展,影響了資源配置與運行效率,等等。
大規模學校該向何處去,如何解決當前大規模學校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這是一個現實而急迫的問題,也正是本期策劃的初衷。我們試圖找出解決當下大規模學校所遇難題的辦法。因為從教育發展的規律來說,大規模甚至超大規模的學校其存在或許是暫時的,它應該隻是教育均衡發展之路上的一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