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早期教育篇(1)(1 / 3)

1.“我不打算買這些。看,那兒有……你覺得怎樣。”

金句使用背景

——當孩子哭鬧著要買新玩具

2歲8個月的強強看見鄰居小朋友龍龍手中拿著一輛小坦克,興致勃勃地跑上前要拿,龍龍不給,強強幹脆搶了過來,跟在身後的爸爸奪過坦克還給龍龍,一邊訓斥強強:“跟你說過多少遍不許搶玩具!你怎麼不長記性?”強強愣了一下放聲大哭,嚷著要爸爸去買,爸爸不耐煩了,“哭什麼?難道別人有什麼你就要買什麼嗎?不許哭!”強強哭得聲嘶力竭,惹得四周的人都朝這邊看。強強爸爸惱羞成怒,抓起兒子走回家,警告懷裏又踢又打的兒子,“你鬧吧,看我回家怎麼收拾你!”

案例分析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必對孩子喝止,倒要明確拒絕孩子。直視孩子的眼睛,認真地對他說:“我不打算買這些。”讓他知道,爸爸媽媽心意已決,從前不也是說到做到嗎?如果孩子仍然不死心,就該想辦法轉移他的注意力了。嚐試吸引孩子看別的東西,詢問孩子的意見,讓孩子不再糾纏。另外,孩子很喜歡別人詢問他的意見,“你覺得怎麼樣?”這樣令他們有使命感、虛榮感。他們真的會很用心替你想,給你意見。這豈不是一舉兩得嗎?

父母禁語

“寶寶,以後再買好嗎?”

父母不打算購買,不答應孩子就是了,要向孩子解釋原因。不要對孩子使用“拖延戰術”使用拖延的方法,隻會令孩子發現父母隻是搪塞自己時,對父母失去信心,孩子覺得父母不守信譽,有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而孩子下次也會就範,讓父母馬上答應自己的要求。父母假如真的買了,孩子又會把此招留待數日後加以使用。所以,父母這種說法可不明智哦。

“我沒有錢,你有錢自己買。”

現在的孩子,兜裏都有零花錢,所以父母不期然也會說出以上的話語,這種做法是不對的。父母應向孩子解釋不購買的原因:“不需要,家中已有相同的玩具。”而不是叫孩子有錢便自己買。因為這會給孩子錯誤的觀念,認為隻要有錢,買什麼都可以,不用管那樣物件是否有需要,從而養成浪費的習慣。

親子溝通心法

對孩子要信守承諾。

2.“我也很希望跟你玩,可是……”

金句使用背景

——當孩子老纏著父母玩

“我要媽媽陪我玩……”正在洗衣服的李女士突然一怔。小女兒不是正在睡覺的嗎?為什麼又纏著自己玩了?跑進屋裏,一看才知女兒在說夢話,事實上,女兒成天纏著她,讓她陪自己玩,這已讓李女士十分煩惱了,她不知該怎麼辦。

獨生的兒童由於環境的特殊性,容易養成纏人、磨人的壞習慣。比如:吵著要你幫他找玩具,幫他找出來了,玩了不一會兒,他又丟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絨線當球踢;你寫東西他也要寫,給了紙、筆還不幹,又要搶你手中的筆等等,很容易讓家長惱火。

案例分析

孩子不會無比無故纏人,是有一定的心理原因的。

一是缺乏感情的表現。我們可以從嬰兒的行為中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嬰兒啼哭,不光光是因為肚子餓的原故,有時看到大人從他身邊走過來卻不抱他,也會哇哇哭起來,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趕快抱他。

二是有一種心理依賴性。有個性、活動能力強、會玩的孩子較少磨人。相反,過於嬌生慣養,樣樣都由父母安排停當,會使孩子養成離開父母就無法生活的習慣。這種依賴性反映在情緒上,就是圍著父母胡攪蠻纏,甚至被父母罵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穩了。

三是家庭成員的態度不一。請注意孩子專找寵愛他的人纏,也專找態度曖昧、容易妥協的人纏,因為經驗證明,他們總是在責罵之後滿足他的要求。

那麼怎樣才能使孩子不纏人呢?首先父母先不要撩孩子。這一點很重要,有的父母忙的時候恨孩子纏住自己不放。但仔細想想,當你和孩子一樣閑得沒事的時候,你是否主動先撩孩子呢?有的家長高興起來撩孩子磨你,不高興起來又恨孩子磨你。如果有這種情況,孩子纏人的情況就說不上改了,因為你們彼此都需要對方關注,都缺乏感情獨立。

如果孩子是缺乏與父母的感情交流,因孤獨而纏人的,那麼父母是不是從下麵兩方麵去做好一些呢?一方麵是注意安排出時間與子女講話,增加感情交流;另一方麵教導孩子學會自己學習、遊戲,逐步使孩子感情獨立。

如果孩子整天纏著父母玩,父母應先體會孩子的心情,表示很希望跟她玩,然後向孩子道明暫時還能跟他玩耍的原因,對孩子說:“我也很希望跟你玩,可是……”所說的原因亦要具體,如:要做家務、想休息一會等等。

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可以陪孩子玩,千萬不要答應孩子,孩子會有所期望,結果不能跟他玩,孩子覺得父母不信守承諾。

父母也可以給孩子另一個建議,讓他去做其另外的事情,例如幫父母拿取簡單的東西、寫字或者畫畫等,孩子也會感到其中的樂趣;如果孩子玩厭了自己的玩具,父母不妨鼓勵他自創遊戲,甚至建議他廢物利用,為自己創製新的玩具,或者跟其他小朋友去玩。

父母禁語

“別煩我,自己玩去,我忙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