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弘揚激勵教育
治教經驗
作者:毛衍雷
當前,教育界很強調以人為本的教育與和諧教育,其實激勵教育與之一脈相承。激勵教育,是建立在尊重學生人格基礎上的教育,它主要采用激勵、表揚、誘導等手段去實現目的。
一、激勵教育的理論之根
激勵教育產生的基礎是近現代管理理論中的激勵理論。激勵理論的基本原理:人們願意做那些能夠從中得到報償(物質的、精神的)的事情。激勵理論有下述三種類型。
需要理論:認為人們都有身心上的需要,且他們總會盡力滿足這些需要。激勵因素是一種推動力,它產生於一個人想使各種需要得到滿足的願望。反之,一種已得到滿足的需要是不能成為激勵因素的。
強化理論:也稱之為刺激理論或誘導條件論。這種理論的立論基礎是學習原理——後果定律。該理論認為:得到獎勵的行為傾向於重複出現,沒有得到獎勵的行為則傾向於不重複出現。
期望理論:如果說強化理論強調的中心是工作績效與獎勵之間的客觀關係,那麼期望理論則強調其主客體的聯係——一個人期望得到什麼?那些相信自己努力能夠帶來出色的工作績效並預計他們的成就可以獲得重大獎勵的人會提高自己的工作積極性,並在獎勵與他們的期望吻合後繼續保持這種積極性。
以上三種激勵理論的根源中對於人的基本看法,認為人不是“經濟人”,不是“工具人”,而是“親善人”。人能夠相互信任,人具有微妙性,人與人具有親善性,說到底也就是以人為本。因此,把激勵移植運用到教育上,就稱之為激勵教育。
二、激勵教育的心理之基
激勵教育之所以獲得成功的原因,心理學研究做了較好的回答:人們有這樣一種普遍心理狀態,激勵中樞能夠並且願意接受產生快樂效果的刺激,希望得到他人或社會的讚賞。同時,接受外界積極愉快的刺激越多,就越能釋放出更多的“熱能”。當我們的學生在和諧的環境中、成功的氛圍裏愉快地學習和成長時,學習的勁頭就會更大,成績的提高也就在情理之中,成長也會更為順利。我國有句古語,“責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對於正在苦學的高中生,特別是穿著“差生”外衣的學生,尤其應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三、激勵教育的現實之果
激勵教育產生的效應比較明顯,成功的例子很多。青年作家黃蓓佳在一篇文章中說道:“我在上高中二年級時寫了一篇作文,語文老師在上麵圈了98個紅圈圈,並貼到學校宣傳櫥窗裏。那紅圈圈的數目,是一天中午趁沒人注意時我偷偷站在那裏數的,一共數了三遍……數完了,又站遠一點點看看,看見作文紙上紅豔豔一片。當時我心裏有一種隱隱約約的預感,覺得我的人生道路也許會從作文開始。”98個“紅圈圈”,揚起了黃蓓佳人生的風帆,一直激勵著他步入作家之列。
棋聖聶衛平在他的《我的黑白世界》一文中寫了這麼一件事:“陳伯伯(陳毅元帥)可能看出了我的心情,和我下棋時曾留情地讓我贏了。這盤棋可以說是我一生的起點。你們看冠軍弟弟沒能贏陳伯伯,我卻贏了!我還是行的呀?”陳毅元帥的“手下留情”竟使聶衛平一路自信地走來,成長為中日圍棋擂台賽的“抗日英雄”。我們不能不為陳老總的育人“絕招”拍手叫好。
綜上所述,我們要實現教育的目的,就應想方設法地讓學生體驗到一次次成功的歡樂和勝利的喜悅,激發他們追求成功的信念和力量,特別是對於高中生中的“後進生”,更應該抓住一些微不足道的“亮點”和“成功點”,誘導他們走出失敗的“陰影”,走向成功之路。
當然,教師在表揚獎勵學生時也不宜過勤過濫。過勤,會使學生平淡無味,失去激勵的作用;過濫,則會使學生滿足於眼前的利益和榮譽,而不從長遠的角度出發去端正思想,從而失去激勵的意義。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