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與利人並重
連凰岑一直都在培養兒子如何合理規劃使用金錢。
每周,連凰岑都會帶肖智斌到超市,耐心地逛上半天。連凰岑把錢全部都放在兒子手上,把家裏急需的物品和一些可買可不買的“待需品”都列成單子,讓肖智斌去比較商品的價格。在購買礦泉水時,肖智斌買了小瓶裝的,連凰岑開玩笑地問他:“怎麼不買水多一點兒的呢?”肖智斌說:“我們等會兒要逛的地方不讓帶水,如果買大瓶水喝不完,扔了很浪費。所以選小瓶。”“好,根據個人所需,合理購買,媽媽通過了。”連凰岑常常會在生活中製造出類似的“小測驗”,以此來考察肖智斌對金錢的規劃能力。
她還常常有意引導兒子成為一個有公眾意識的“好人”。玉樹受災時,肖智斌翻出自己最貴的幾件衣服和玩具,對連凰岑說:“媽媽,替我把最好的捐出去。”
讓兒子擁有一個“利己利人的發展環境”,是連凰岑教他協調好人際關係的第一步。肖智斌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一天放學回家後,情緒激動地對連凰岑說:“媽媽,我們班有個同學簡直就是個笨蛋!他什麼也不會。”連凰岑的心 “咯噔”了一下,她知道,兒子這樣嘲笑對方,很容易讓對方成為他的“敵人”,而且養成孩子對他所在團隊的輕視;如果以後肖智斌是一個管理者,那麼他一定無法讓自己的團隊發揮優勢,因為他不善於發現隊員的優勢,也不具備讓隊員改掉缺點和短處的能力。
連凰岑蹲下來,很認真看著肖智斌:“兒子,你不應該嘲笑這位同學,你應該觀察他身上有哪些優點,比如他是不是樂於助人啊,其實不隻是考個好分數才是好學生啊!因為沒有人是完美的,你應該找出這位同學的優點,向他學習。”肖智斌想了一下,覺得這位同學確實有樂於助人的優點,而且還很善於團結同學,經常幫班級搞衛生。通過這件事,肖智斌學會了欣賞同學的優點,並被他們的優點影響,開始有意識地去幫助他人。
在一次作文比賽中,肖智斌寫了一篇有關“杯子和杯托”的文章,來表達一種和諧的、相互配合的人際關係,那篇文章的分數獲得了全班第一名。從那以後,肖智斌總是從更有利於團隊合作的角度去處理班級同學的關係,那個曾被他嘲笑的同學成了肖智斌最好的朋友。
現在,肖智斌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你需要我幫忙嗎?”連凰岑很欣慰,自己的這種“入世”教育方法,不但沒有削弱兒子的情商,還讓兒子更理解大人的行為,並且更具備同情心和同理心,更懂得去關心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