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公子無意入仕途,美女設計巧安排(1 / 3)

中國人都知道,說起晉朝就不得不說司馬懿了。因為司馬懿的故事在三國演義裏麵都有描述,他的很多事情在三國演義裏麵都已經寫在裏麵而被廣為流傳至今,盡管三國裏麵的有些事情是假的,但是他的一生主要事跡基本上沒有什麼出入,所以關於他的事情我是盡量少寫。

說起司馬懿的出生,那可是來頭不小的。他是京兆尹司馬防的二公子。京兆尹,這可是一個大官,它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市長、明清兩朝的順天府尹、宋朝時期的開封府尹也就是傳說中包大人曾經當過那個官,總之一句話,它是國家首都地區的一號長官。這個官我不知道在當時有多大,反正我知道,現在北京市市長的職位都是由中央委員兼任的。由此可知,京兆尹這個官是不小的。而且不但司馬懿他爸爸的官不小,他爺爺的官也不小,是潁川太守。嗬嗬,牛吧。你要問為什麼他們家為什麼這麼牛。其實說穿了一點也不奇怪,這主要是和當時官員的產生製度有關係,在當時,還沒有科舉製度,你要想當官,主要是靠三個途徑,一個是靠家庭出生,你隻要是出生在貴族家庭,你隻要想當官,到了一定的年紀就可以當官,當時朝庭裏麵的官員絕大多數都是這麼當上的;第二個途徑是靠人推舉來當官,你隻要有了點名氣,同時人員關係也還不錯,經過別人的推薦,也能當個官;還有就是當兵靠砍人來攢一些軍功,說不定也能撈個官當。很顯然,司馬懿的家庭出生是很高貴,他的家庭祖上甚至可以追述到楚漢戰爭的時候。在那個時候,趙國大將司馬仰和劉邦項羽等等諸候一起共同伐秦。後來,泰國滅亡之後,司馬仰被封為穎王,其封地在河內。從那個時期起,司馬氏一家族就在河內一帶安下了家,司馬仰子孫就在那裏世代相傳,傳到司馬懿是第十二代。

作為那個時代最傑出的治世和最頂尖軍事人才之一,司馬懿從小就非常聰明而且非常喜歡讀書,尤其喜歡讀儒家方麵的書。當然,從他後來的軍事表現來看,他兵書戰策方麵的書肯定也讀了不少,隻不過曆史書上沒有說而已。同時我還相信,司馬懿也是會點武術的,而且功夫還算是過得去的,雖然不敢說有萬人敵之勇,但是用來防身鍛煉強身是沒有問題的。不然的話,在當時醫療和科學水平來說,他不可能活那麼多年了。要知道,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年紀是差不多的,他甚至比諸葛亮還要大二歲呢。後來,諸葛亮被司馬懿活活氣死在五丈原之後,他還多活了二十多年呢。

司馬懿好學讀書從小就是非常出名的。據晉書上說,南陽太守同郡楊俊名在司馬懿不到二十歲的時候就看出來司馬懿後來的成就不可限量。不旦楊俊名看出來了,就連尚書崔琰也看出來了,在一次和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的一次友好交談中就直接對司馬朗說,我看你弟弟為人處事非常聰明果敢,他以後比你小子強多了。盡管史書上是這麼記載的,可是我想說的是,這種話不可相信,尤其是在中國。大家都知道,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之一就是喜歡見麵誇人家。我相信在中國,幾乎所有的小朋友都被別人這樣誇過的。很多要飯的人小時候,也可能被人說成將來貴不可言,甚至於封候拜相。所以,史書中凡是看到這樣的記載,我們大可會心一笑,當不得真的。反正,嘴是長是別人的身上,別人怎麼說,那是別人的事情。平凡的人想要出人頭地,除了好的機遇之外,基本上是要靠你自己的努力奮鬥。隻要你奮鬥出來了,那些記載史書的人自然會幫你找你成功的路經和原因。而那些沒有奮鬥出來的人就象風兒吹過一樣,消失在時間的長河當中,不會留下任何痕跡。

漢建安六年,也就是公元二零一年,在家啃書本的好學生司馬懿已經長到22歲了,按照當時的製度,司馬懿已經可以出來做官了。一封由當時各郡按照國家製度為國家推薦公務員人才的文書落在當時司空曹操的辦公桌上,裏麵就有司馬懿的名字,司馬懿的父母官推薦他做一個郡的叫上計掾的小官。你要問了,上計掾是個什麼官?說實話,我也不知道。我查過很多書,也沒有搞得懂這是一個什麼職務。有人說了,可能是相當於當時各級官員的副手。我說,這不可能。因為,從晉書中就知道了,當時司馬懿所在地的地方官一開始就要司馬懿當上計掾這個職位。要知道,當時司馬懿可是一個白丁百姓,怎麼可能從一個百姓一下子就讓你做一個郡的副官。要知道,在當時來說,郡比縣還要大,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市級行政區,其長官如果按照現在來分的話,也是一個正廳級別的高級幹部。如果說上計。所以,這麼大的一個官,不可能讓司馬懿從老百姓一下子就當上的。由此可以推知,所謂所謂掾可能隻是當時各級政府下麵一個部門的初級公務員的統稱,而上計從字麵上來理解,可能就是相當現在統計或者是計量部門,上計掾,就是現在計量或者統計部門的初級幹部。

職責所在,曹操在這份名單上簽上自己的名,並且蓋上了印章後,下發給人事部門,人事部門再下發給下麵各級政府照此經辦。很快地,司馬懿老家河內郡太守就收到了人事部門發給自己的公函,太守再召集手下人員讓他們按照公函上麵的人員名單去通知那些準公務員他們來此報到上班。於是,太守府中辦差人員按照名單一一去各家各戶通知那些準公務員來報到上班。別人咱就不說了,單說公差來到司馬懿家府上。前麵咱說了,司馬懿出身於貴族。既然是貴族,自然家裏府院很大,而且家仆侍女也不少的。所以,辦差人員來到司馬懿府上,先是要通知門上看門的人,看門的人得到消息再通知司馬府中管家,管家得到消息,急忙的先把辦差人員讓進客堂請人家坐下,然後再進入內宅到司馬懿所住的房子來跟司馬懿來道喜。司馬懿聽到消息卻麵不見喜色,反而愁上眉頭,心中暗暗罵人。他在罵誰?自然是當時的河內太守多事。為什麼罵他?道理很簡單,他不想當官。為什麼不想當官,因為在當時來講,當官可不是什麼好事,當官的風險可不是一般的高,而是相當相當的高。在古代,當官可不想現在是一個鐵飯碗,現在,隻要你不犯什麼過錯,可以肯定的是,你一輩子國家就養著你,保證你的收入水平是遠遠地高於普通人家。可以說隻要你自己不犯錯誤,就是一個高收益無風險的職業。可是古代卻不是這樣的,在古代伴君如伴虎,你沒有任何過錯,隻要皇上看你不順眼,那你就麻煩大了,很有可能你自己項上人頭就沒有了。有的時候,不但自己的命保不住,而且全家都跟著遭殃受罪。我們可以翻翻三國誌,可以發現,在書中經常出現一個詞:夷三族。所謂夷三族者,就是殺你父族,母族,妻族也。而殺人的手法可不是一刀斷頭了事,為了增加恐怖氣氛,以達到恐嚇民眾的高尚目的,被夷三族的,都是先在其臉上用墨汁刺字,剜去鼻子,砍去左右臂,用鞭子抽死,再割下頭,把骨肉模糊的屍體棄於大街上;行刑期間,如果有人喊叫謾罵,就先拉掉他的舌頭。所以,在那個時候,一人犯了大事情,經常他自己全家幾十甚至於幾百無辜人都要跟著他一起陪葬的。而且有的時候,自己不惹皇上憎惡還不行,還要看你是否跟對了自己的上司。我記得有人說過,所謂政治就是鬥爭,我對此深以為然。我敢說,所謂曆史,就是鬥爭史。而且中國有很多大臣跟敵人鬥的本事不咱的,他們最大的本事就是內鬥。我敢肯定的說,中國所有朝代的滅亡,都不是滅亡在敵人的手裏,都是滅亡在自己人的內部鬥爭當中。所謂朝中大臣商討國事,其實說穿了就是朝中各個利益群體之間的爭鬥,而且他們經常是組團鬥爭的,也就是所謂的黨爭。既然是鬥爭,肯定會有勝負和犧牲。鬥爭失敗的一方,經常幾百人幾千甚至於幾萬人一起被人幹掉的。所以,我們在史書中經常可以看到朝中一人出事,他手下的一群人都跟著倒黴,甚至於犧牲掉很多無辜人的性命。而且悲催的是,對於很多小公務員來說,選擇什麼樣的上司的權利,很多時候並不是由自己來掌握的。你如果運氣欠佳,今天剛剛報到上班,明天如果有一方朝中大臣鬥爭失敗倒台,自己就很有可能因此而受到,一起跟著被砍頭。所以,麵對這種惡劣的環境,司馬懿對於當官興趣不大是可以理解的。何況,他跟諸葛亮那些人不一樣,諸葛亮如果不出來工作,很有可能會吃不上飯。而司馬懿一直過著錦衣玉食,使奴喚婢的生活。他就是一輩子都找不到工作,還是會過著這種人上人的生活,生活質量不會因此打折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