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作者:
對於金融市場來說,九月是個神奇的月份。
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是在九月;1931年,英鎊脫離金本位,是在九月;1976年,英國政府向IMF求助以緩解英鎊壓力,是在九月;1992年,英國脫離歐洲彙率機製,利率被迫急增至15厘,也是在九月……
於是西方的經驗主義者當然有理由認為,在歐債危機愈演愈烈、美國經濟疲弱不堪的背景下,這個九月很可能有“大事”發生——不過事實證明,經驗主義並不靠得住,因為這次迎來九月寒流的,是遠在東方的中國。
首當其衝的是中國的股民們。9月26日,滬指跌破2400點,截至9月28日,滬綜指今年跌幅接近15%。“坑爹”的股市促成了“股市文學”的興起,《賣股翁》、《小股民之歌》的紅遍網絡,表明中國股民在絕望中尋找渲泄的出口。“即使割肉也要退市”的悲情宣言成為越來越多股民表達失望情緒的方式。
短短幾十年,中國股市上市公司就已經飆升至2500多家,而美國在過去的200多年,不過才上市3600隻股票。雖然“越生越熊”這樣的論斷,並不能準確描述中國股市之殤的全部真相,但適度提倡一下“計劃生育”對股市的健康成長沒有壞處。
中國概念股的境遇或許要比中國股民更糟糕。在美股的一片“哀鴻遍野”中,中國概念股無疑是哭得最大聲的那一支。
真正麵臨“生死考驗”的則是浙商。9月27日下午,溫州正得利鞋業老板也因債務問題從溫州市區順錦大廈22樓跳下身亡。此前的9月22日,溫州最大的眼鏡企業浙江信泰集團董事長胡福林負債20億出逃,而據有關方麵透露,當天就有9個老板“跑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浙商們——嚴格來說應該是浙江的中小企業主們,似乎就沒緩過勁來,融資難令不少企業主不得不轉而求助於高利貸,這種飲鴆止渴的方式一旦遭遇經濟不景氣,必然導致資金鏈斷裂危機,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於是,跑路的跑路、跳樓的跳樓。
以冷酷的觀點看,這是市場選擇的必然結果:優勝劣汰。當中小企業成批倒閉的時候,像阿裏巴巴這樣的巨人們卻在朝著寡頭的方向邁進,而壟斷的形成,正是競爭最慘烈的過程,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大量中小企業的倒下,不禁讓人唏噓。(羅 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