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軍校
擔任中央軍校政治部主任,是父親第三次重回軍校工作。黃埔前幾期的學生因為革命戰爭需要,在學校的時間都很短促,工作時難免遇到不學無術的難題。因此對於不能勝任工作的黃埔出身軍官,常被調回母校接受教育訓練;也有工作成績較佳的軍官,被調到軍官學校擔任教官或其他職務。所以父親這次等於又回到了黃埔老家,就像有些多次進出軍校的同學,自稱為“炒回鍋肉”,俏言:“同學雖然是一塊好肉,但煮熟後,還要加作料,重回鍋子再炒,才會成為一盤好菜!”
父親剛到重慶時,在重慶衛戍司令部政治部主任郭一予少將家住了幾天。郭主任自號“六一居士”,因為他半生受過六次第一期的訓練:黃埔軍校第一期、軍校高級班第一期、廬山訓練團第一期、武昌珞珈山訓練團第一期、中央訓練團第一期、陸軍大學第一期,可說是煆燒得爐火純青。父親聽到後,不禁對他肅然起敬,也感歎蔣介石和政府栽培黃埔子弟的用心良苦。
中央軍校在抗戰初期,由南京遷武漢,再經湖南、貴州遷到四川,目的地是成都。由於時地限製,第一步暫以重慶西部的銅梁縣為臨時校址,當時師生員工將近七千人。曆經一年來的遷徙流離、長途行軍,學員和官兵的思想都不大穩定,校中出現政治鬥爭,情況十分複雜,政訓工作因而非常艱苦。經過認真調查和思考,父親覺得,要解決這問題,得先從清除日偽潛伏分子著手,而他也很快就遇到一個重要的機會。
在九月十八日的紀念周會上,學生鼓噪騷動,要求增發畢業生的治裝費和旅費,少數學生叫喊攻訐長官的口號,製造騷動。這時,父親注意到了幾個發起騷亂的學生。在這一次紀念周會中,父親演講並做政治報告達兩個小時,強調同學要發揚黃埔精神,肩負爭取抗日勝利的重大責任,在這時要求多發旅費和治裝費甚為不當!並更懇切要求學生檢舉日偽漢奸。當晚就有些學生向他檢舉滋亂分子。第二天就逮捕了八名鼓動風潮的學生,送軍法審判,予以處決。從此全校學員精誠團結,黃埔精神為之恢複。
民國二十八年,中央軍校終於全部遷到成都。城郊東、南、西、北四大校場,為昔日練兵習武的場所,是官校的營地,北校場為校本部,占地遼闊。這時,學生官兵已近萬人,實力強大,士氣高昂,大有當年黃埔建校初始的盛況。成都是個文化城,據說兩千三百多年前在春秋時代就已建城。當地茶館極多,六百條街巷約有兩千多家茶館,是大眾談天、消遣、休憩的場所。軍校學生也經常光顧,享受戰時難得的悠閑氣氛。當時的中央軍校與在城中心舊皇城內的四川大學相互輝映。
國民政府為了支持前線、安定後方,在成都設置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成都行轅,負責處理四川和西康的軍政及建設事宜,父親奉命兼任行轅政治部主任。工作範圍從此由軍校政治教育,擴充到川康部隊的政治工作。
賢母的勸勉
父親剛在成都安頓下來,就收到母親於九月十一日給他的長信,他忍不住讀了又讀。母親這麼寫道:“新到任,事情繁冗,自在意中。不過一切不必急進,你的精神亦有限,如太忙了,遇事苛求,恐起反感,諸事都宜循序進行,不好全依個人性情。演講過長,言多必失,如有破綻,必易予人口實,即為金石之言,亦惹人嫉妒,一切以不露鋒芒為善,不要與從前一樣,任性而行,終致失敗。你的環境,不能表現一點壞處,同時也不能表現一點好處,否則就要糟了。演講總宜從簡,不必登報,說話做事都要負責,凡事總要三思而行,你的心要放靜些,每天要休息二三小時,須知遇事硬幹易出亂子,幾次做事失敗,都由你多做了事,多說了話,以後望你切記痛改。你的性情有些浮急,不大精細,要糾正此毛病,隻要多休養,在重要公事上多用心,多費功夫,多思索考慮,找著要點處置,就沒事辦不好了。”
母親這類書信和類似的言詞很多,常常告誡、勉勵父親做事不宜範圍過大,兼職不可太多;用人用錢,尤應審慎節省;待人接物,必須謙和精細。父親覺得母親“慎思明辨而洞達世情”,是最善的忠言,他真應該虛心接納,作為座右銘。不過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父親終究還是一個自行其是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