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認識父親鄧文儀第二章二十二歲成為將軍(民國十四至十六年)(1 / 3)

第一篇認識父親鄧文儀 第二章二十二歲成為將軍(民國十四至十六年)

到莫斯科留學

民國十四年十一月,父親興奮地離開黃埔軍校,想不到一開始在廣州等船,就耽誤了將近一個月。在這段空閑的時間裏,他很快就認識了些新朋友,在廣州城裏盡情地吃喝玩樂。到了終於要上船時,才驚覺旅費差不多花光了!他不知道沿途花費要怎麼籌措。船到了汕頭,因卸貨需要,須停留兩天,恰好蔣校長駐節汕頭,請所有留俄學生吃飯。飯後,蔣校長又跟父親做個別談話,交代父親要注意哪些事項。借這個機會,父親很不好意思地開口說自己沒有旅費了,蔣校長就立刻送給他兩百元,解決了他的難題。

終於開航了,人在船上的父親,心裏不免有些鄉愁,因為黃埔軍校已然是他的家了,而外麵的世界深不可測。船經過上海和朝鮮,再到海參崴。然後,大家改乘西伯利亞鐵路的火車。這批主要來自中國南方的學生,從來沒有經曆過蘇聯那樣寒冷的氣候。這一路上,火車時開時停,車廂裏沒有暖氣設備,水經常結冰。每到一個規模較大的車站,大家就下車去提水,也乘機好好享用一下車站裏的廁所。火車開了兩個多星期,終於到達宏偉的莫斯科車站。學校派人到車站接人;到了學校,舉行過簡單的歡迎儀式,就轉乘汽車前往指定的宿舍。

根據各人的政治傾向,莫斯科中山大學把三百多個中國學生編成三十五到四十人一組;父親很快就成為較保守的那一組裏的領導者之一。大學的夥食不錯,有俄羅斯料理和中華料理交替供應。學校替每個學生都取了個俄文名字,父親叫“沙雪平”(Sasepin);他就用諧音給自己取了個別號“雪冰”。有一天,父親意外地發現蔣校長的兒子蔣經國也在同一所學校裏,似乎是編入共產黨的那一組。

冰天雪地,出奇的嚴寒,是父親對莫斯科的最初印象。他來自中國溫暖的中南部,很難適應寒帶生活。每天從宿舍到學校的三十分鍾路程,簡直是一場噩夢!他隻好自我勉勵:“不怕冷,不怕熱,不怕苦,不怕死,才是真正的軍人!”這天寒地凍的艱辛,給了年輕的父親嚴酷的實踐和堅苦的鍛煉。學校裏的課程包括政治經濟學、經濟地理、東方和西方的革命史、社會進化史、中國農民暴動史和俄文等。分成小班上課,每班十六到十八人,講課都有翻譯,學校裏的學習氣氛很濃,學生們進步得很快。

共產國際禁止其本國人和外國人有任何接觸,也包括這些中國留學生。俄羅斯人本來就不信任外國人,尤其看不起這些外國留學生。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學生彼此間存在著信仰上的重大矛盾。真正右派、保守的國民黨員不到三分之一,父親盡量在外表上保持中立。其實父親當時已參加了由賀衷寒發起的國民黨秘密小組,每組聯絡六到十個黨員,父親是小組聯係人之一。他們每周秘密舉行一到兩次小組會議。父親也熱心、積極地參加校中各項活動,當選為學生公社的委員,並擔任女生射擊隊的隊長。他曾寫了一篇報告給蔣校長,闡述有關俄國革命後的土地問題及紅軍與人民的關係,蔣校長也親筆寫了一封語帶嘉勉的回信,還將報告交付《黃埔潮》周刊發表。

在學校裏,有好幾位女同學曾對父親表示好感,他還跟一位中國女同學談過戀愛。可是父親內心很孤寂,他很想念母親,每周都會寫信給母親,表白對她的愛慕和思戀,但卻從來沒有收到來自我的母親的一個字,因此覺得非常苦惱。他的朋友看到這種情形,都為他抱不平,覺得母親太不近情理了,建議不如把她休掉算了。但父親並不理會這些朋友的主意,還是繼續每周都寫信給我的母親。其實父親和他的朋友們都誤解她了,事實上,母親每次接到父親寫的信時都非常高興,每封都念了又念;她很想回信,但總覺得無法寫出她想要說的話,生怕她的粗淺文字會讓父親失望。母親的擔心其實是多餘的,她太低估自己了。從她後來與父親及父親好友蕭讚育等人的通信裏,可看出母親的文字表達水平很不錯。

蔣總司令率軍北伐

民國十五年四月二十日,北洋軍閥段祺瑞下野,臨時政府隨之瓦解。六月五日,廣州國民政府任命蔣校長為北伐軍總司令,指揮北伐。就讀莫斯科中山大學的中國學子,獲悉蔣總司令於七月九日誓師北伐,大家都非常激動。

北伐取得了重大勝利,但也造成原本就貌合神離的共產黨和國民黨的進一步分裂。國民黨內的“左派”受到蘇聯顧問鮑羅廷(Михал Мркович Бородн)的唆使,在民國十六年二月二十一日,把國民政府遷到漢口。其時,蔣介石已占領了江西的南昌,決定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暫駐南昌,日後將以南京作為正式的首都。到了這個地步,曾參與東征及北伐的首席蘇聯顧問加倫將軍表明不能再接受蔣介石堅決反共的主張。三年來的密切合作終於告終。加倫將軍去了漢口。汪精衛也在這時候從歐洲回到了漢口,與共產黨總書記陳獨秀和鮑羅廷等人成立國民黨左派政府,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們與汪精衛暫時合作。

秘密潛伏,隨共產國際回中國

民國十六年一月,共產國際帶著特別任務,組成了一個有百名團員的駐中國代表團,由羅易(Manabendra Nath Roy,原名Manabendra Nath Bhattacharya)團長帶隊回中國。他們在莫斯科中山大學裏挑選了三十七個共產黨員和三名國民黨員參加。父親意外地竟被選上了!他本來想繼續留下來完成學業,申請暫緩同行,但沒有獲準。後來父親思量起蔣校長的囑咐,於是決定跟代表團一起回國,盡可能了解這個代表團的目的、任務,及有關的一切。

這次,由莫斯科到海參崴的特快專車,隻花了一個星期就到達了。一路上,他聽說這個團要參加“大革命”。但什麼是“大革命”?什麼時候發生?在哪裏發生?……一切都在未知之中。代表團到海參崴後改乘輪船。在船上,父親故意同大家聊起這次任務,希望能打聽到一些內幕消息。有幾個同學喜形於色地表示,他們很興奮能參與這次“一定會成功的大革命”。父親很快地把各種聽來的言論、看到的細節湊在一起分析,驚覺這個代表團原來是要前往中國各大城市,領導工人進行全國總暴動,以奪取革命領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