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教育理論大都提倡父母要放開手腳,讓孩子去自主自立。的確,孩子要立足社會,就必須具備一定的自理能力。那麼,如此說來,父母就要放任孩子一個人去闖蕩摸索,直到碰得頭破血流也不管不問嗎?

當然不是。即便孩子要獨立,也少不了父母長輩經驗的指導和指引,還有好多事需要父母為孩子去做。沒有父母提供的各種軟硬件設施,孩子要想在社會立足且能出人頭地,往往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要走更多不必要的彎路。

前人之鑒,後人之師。我們沒必要讓孩子重蹈覆轍,在前人已經跌倒過的地方浪費時間和精力。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孩子的起點更高,才更接近成功的曙光。有時父母的適當引導會給一籌莫展、焦頭爛額的孩子帶來一道亮光,使其在瞬間便頓悟了然。所以教育孩子需要讓孩子去親身體驗,更需要父母的合理引導,二者兼備孩子才能走得更順利。

現實生活中,父母不能做孩子的拐杖,而要做孩子的伯樂和向導。孩子需要的是一個是非對錯的指南針。父母給孩子指明了方向,他才能堅定不移地走下去。這意味著父母不僅要在重大問題上給孩子灌輸是非觀,而且在日常瑣事上也要教育引導孩子擺正心態、端正目標,並以積極正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就知道玩,什麼也不幹。這就要求父母要合理引導孩子的興趣。隻有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才能引導孩子玩出名堂,學出成績,而不至於使孩子落入“笨孩子”的行列。要知道,玩也分三、六、九等,也許你討厭孩子整日拿著棍棒“衝啊”“殺啊”地喊個不停,但你若能正確引導孩子學習一些軍事方麵的知識,說不定你的孩子將來就會成為一名出色的軍事家;也許你討厭孩子滿地捉蟲子、挖蚯蚓、逗蟋蟀,但你若能陪孩子一起玩玩,多給孩子講講達爾文的故事,製作一些標本,也許你的孩子會成為動物學家……若你的孩子善於組織小夥伴玩,喜歡書畫、打球、唱歌、下棋,你就更應該珍惜孩子的愛好和智慧的萌芽,做孩子遨遊知識迷宮的向導。

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隻是還沒有得到開發。因此,家長應有一雙慧眼,注意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並對孩子進行有的放矢的引導和教育。隻要父母能“順天木以致其性”,因勢利導,給孩子創造條件,為孩子成才鋪平道路,相信今天的小馬駒定會成為明日騰飛的千裏馬!

本書從孩子生活和學習的細節入手,擷取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父母要為孩子做的50件事,以精辟的語言透視了孩子的內心世界,係統全麵地總結和論述了父母為孩子做好伯樂和向導的必要性,以及相應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書中父母為孩子做的50件事能讓父母在實踐中明白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怎樣做才能受孩子歡迎,怎樣做才能給孩子的未來一個光明的期許……父母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會給孩子一些啟示,或讓他們明白自立的重要性,或讓他們窺到為人處世的一些小竅門……而父母啟明燈般的指引將為孩子的美好人生指明一個正確的方向,這將為孩子以後的順利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除了這50件事情之外,書中還闡述了一些相關理論,還有可以讓父母和孩子互動的故事。本書理念清晰,目標明確,並且容易理解,不失為父母指引孩子走向成才之路的好幫手。希望本書能為父母們開辟一條輕鬆教育孩子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