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人長久
不一樣的人生
本人有兩位朋友,他們從同一所大學畢業後,又攜手同闖深圳。經過多年的打拚,A同學已成為一家著名外企深圳公司的高管,年薪300多萬元,過上了住豪宅、開好車的富豪生活。但仍然是“朝九晚五”,加班更是平常事,連談戀愛也耽誤了,至今仍是“鑽石王老五”。B同學因工作勞累患上了嚴重的失眠症和頭痛症,在10年前毅然決定“金盆洗手”。同為單身漢的他,將深圳的家由三房二廳的大套換成一房一廳的小套,爾後在粵東風景如畫、空氣清新的萬綠湖附近租了30畝地,辦成了農家莊園。每年他隻在深圳住4個月,另8個月分租給2位同屬新候鳥的畫家,每人每年各住4個月。
B同學在農莊每天的生活十分清閑,鍛煉、讀書,偶爾寫點文字賺點稿費。有興趣時也會和從當地村莊聘請來的兩對夫婦一起種菜、喂雞、捕魚;還會義務為村裏小學當當代課老師。失眠和頭痛症早已不治而愈,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的。
不過兩位同學在一塊聚會,還是會互相數落。A同學說B同學不思上進,成了典型的懶漢;B同學則說A同學不懂生活,成了典型的賺錢機器。
這也像是一種悖論,兩人似乎都有理,又似乎都沒理。然而可以確定的是,隨著A同學積累的財富越來越多,他的防範心理也會越來越重,擇偶也就越來越難。同時,隨著他越來越渴望成功,加班越來越頻繁,已遠離B同學的失眠症開始困擾他,腰椎、頸椎也出現了問題。
而B同學卻在義務支教中獲得了愛情,與一位到當地村小學支教的美女相識相戀。
兩位同學孰禍孰福?實在不好評價。世界的多樣性,決定了不同人生的多彩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這不是宿命論,而是遵從曆史唯物主義原理得出的結論。
應該承認,我們的教育機製是存在嚴重缺陷的。從孩提時代開始,灌輸的就是“時刻為共產主義準備著”的理念,人才教育培養不斷機械化、模式化。
為父作母的則對孩子們充滿了過高的期望,完全不顧客觀條件,不管“因人施教”的古訓。要的是出類拔萃,出人頭地,甚至不惜拔苗助長。殊不知壓力固然可以變成動力,但壓力太強,鋼筋鐵骨也會被折斷。而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4條規定,我國公民年滿18周歲,就依法擁有各項公民的基本人身權利。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道路的權利,可以選擇自己想做的事。隻要不違法,其他任何人(包括家長們)都隻有建議權而沒有決定權。如果橫加幹涉的話,就是違法,而且是“違憲”,違反最大的“母法”——憲法。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精彩。無須為自己的功成名就沾沾自喜,也不必對別人的一事無成橫加指責。
能夠名留青史,為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當然最好不過。但芸芸眾生,能真正如斯者畢竟是少數。雖然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終究不可能人人都當將軍。三百六十行,雖然不可能人人都成狀元,但畢竟行行都得有人幹。
2009年春,小女從英倫學成歸來,想自己創業,本人表示了理解和支持。並贈言希望她做“三種人”:做一個快樂的人,做一個健康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也真誠地希望各位新老朋友排除各種幹擾,走好與別人不一樣的人生之路!
長
期
共
存
相
安
無
事
長期共存相安無事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統一戰線,是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但這裏說的不是統一戰線,而是人體也可以與病魔長期共存,相安無事。
有人寫過文章,批評對癌症患者的過度治療,認為很多情況下,人是可以帶癌生存的。本人深以為然,因為我的母親、胞弟都是罹患癌症後經過開刀、化療、放療後不久辭世的。
前蘇聯元帥、軍委主席伏龍芝,患胃潰瘍多年。經過食療後,到了1925年秋天基本就沒有再發作。但是醫療專家們兩次會診都認為他應該做手術,伏龍芝本人認為不用手術。而斯大林也堅持讓他做手術,說這可以幫他“一勞永逸”地擺脫胃潰瘍的困擾。
當手術刀切開胃壁後,醫方專家們才發現,潰瘍已經愈合,他們甚至找不到原病灶所在位置。而伏龍芝在手術後30小時病逝,死因是由於手術麻醉劑導致心髒麻痹。享年僅40歲,叱吒風雲的一代名帥,就這樣死於一次無謂的手術。
另一位名將陳昌浩,曾任紅四方麵軍總政委,與任總指揮的徐向前元帥搭過檔。陳昌浩也是年輕時就患有嚴重的胃潰瘍,與病痛鬥爭了幾十年,總而言之也算是相安無事。他是“文革”中受迫害含恨服安眠藥自殺的,終年61歲。
上世紀50年代的台灣大學文學院長沈剛伯先生在台大醫院被查出患胃癌,他隻說了句“年屆古稀還怕什麼胃癌”。酒照喝,辣椒照吃,過了十年才仙逝。
當
代
神
農
氏
嚐
百
草
當代神農氏嚐百草
神農氏是傳說中三皇五帝之一的炎帝,中國的太陽神。又說他是農業之神、醫藥之神,教民耕種,嚐百草,創醫學。傳說神農正是死於試嚐的毒草藥。
本人也是數十年如一日地“嚐百草”,隻不過偉大的神農氏是為民眾謀福祉,我則是為了治自己的胃疾。早在1980年春天,就在位於廣州市芳村的廣東省軍區177醫院住院治療慢性胃炎;1985年夏天,又在位於廣州市同和的廣州軍區157醫院,住院治療慢性胃炎加胃潰瘍。其後則是處於任何時候都夠條件(僅指病情)可以住院治療的狀態,但卻一直沒有再住院。因為知道慢性胃病即使住院也是找藥、試藥而已,沒有實際意義。
本人有一個理論,就是人體有自我修複功能,一般情況下小病小傷也不必用藥。但如果是成了慢性病,久拖不愈,那就是自我修複功能出了問題。而病因主要是出在遺傳基因上,缺少某種修複因子。不過,修複因子應該是可以通過外部途徑補充的,這也就是藥療、食療的治病原理。至於能否找到適合補充自己修複因子的物質,可能絕大多數人都需要作不懈的努力。
常歎自己真的是胃藥試驗場,從最早的“胃舒平”、“胃乃安”,還有進口的“胃仙U”,到後來的“雷尼替丁”、“耐信”、“維尼舒”。從附桂理中丸、香砂養胃丸、健胃愈瘍丸,到猴頭菇粉、珍珠層粉、靈芝孢子粉……
有人說要抗幽門螺旋杆菌,結果“阿莫西林”、“克拉黴素”一個療程接一個療程地吃。
有人說吃什麼能補什麼,結果吃了不少野豬肚。家豬肚就更是不計其數了,結果隻吃出了高血脂、高膽固醇。
有人說偏方管用,結果嬰兒胎盤、河豚魚皮,甚至不雅昆蟲、動物遺矢也都統統試過。
不過,我也深信“胃以喜為寶”,服後有不良反應的藥物或食物就趕緊刹車了事。比較長期堅持的是葛翎局長推薦的“國醫養胃茶”,每天泡服,樂此不疲。也嚐試著做些增減,弄不好真的會“久病成醫”。這讓我想起林彪當年在東北戰場時,為了治療自己的槍傷後遺症,也是自行摸索配藥,連毒藥砒霜都用過。有一次可能用藥劑量大了,服藥後竟昏迷不醒,把身邊的工作人員嚇壞了。
而毛主席他老人家生病是不吃藥的,認為要靠自身的抵抗力戰勝疾病。本人雖缺乏偉人的英雄氣概,但不斷地試藥、換藥,也是要向病魔宣示自己“屢敗屢戰”的決心。相信可以和它長期和平共處,如南北朝鮮的“三八線”,大家相安無事就算了。
吾慈母生前喜歡說“王六醫生醫病尾”。意思是久治不愈的疾病本來就要痊愈了,但卻恰好是在一名冒牌醫生手上治好的。其含義是,原因與結果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不過,無論如何,結果畢竟是最重要的,希望我自己正是這位“王六醫生”吧。
2011年秋,在親友和同事們的關心下,又“被胃鏡”了一次。胃鏡檢查結果,與26年前在157醫院做的並無大的區別。心中竊喜,原因之一是病情沒有惡化,還可以多做點事,晚些去見馬克思;原因之二是這麼多年都沒有聽從“至少每隔半年要做一次胃鏡檢查”的醫囑,起碼少做了50次胃鏡。
不做胃鏡,是因為自己知道自己的事;不停地“嚐百草”,是因為心存希冀。“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悼
村
人
悼村人
村人是誰?實話實說,我們從未謀麵,也從未有過聯係。而且屬於信息不對稱——我知道他,他不知道我。
2008年秋,我時隔30年後重遊常州,首次聽當地的朋友說到村人,誇他寫的《三哭常州》。而在座的幾位常州同仁也一致認可,紛紛予以讚揚。
當時我了解到,這篇文章是作者於2004年以在網絡上發帖子的形式陸續發表的。一篇網絡文章,為何時隔數年後仍有如此之大的影響力?我感到好奇,於是找來這篇“萬言書”拜讀。
通篇讀完,深感震撼。作者以一名常州子弟的赤誠之心,痛心疾首於曆史文化名城的被虐,哭社稷,問蒼天。一哭常州的經濟發展——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評點常州曆任黨政主官的功過是非,是最為壯懷激烈的篇章;二哭常州的文化傳承——“陽亢中凸現的虛弱”;三哭常州城市定位與規劃的錯位——“別樣常州別樣哭”。
文章從轟動全國的“鐵本事件”落筆,劍指圈地6541畝、投資1059億、年設計產量840萬噸鋼鐵的“鐵本”項目,造成拆遷1673戶,迫使4000餘名農民兄弟姐妹離開世代賴以生存的土地。項目一旦建成,必將對長江下遊造成嚴重汙染,對沿江百姓的生命與健康形成重大威脅。
“若不是媒體把它披露出來,若不是溫總理出麵責成查處,‘鐵本’還真的能建造起來,還真的能為常州地方經濟做點貢獻,還真的又是常州某些官員獲得晉升的政治籌碼……”
但更令作者憤怒的是,自“鐵本”事件曝光後,常州的新聞媒體卻集體“失語”。一些地方官員還稱此事件的查處為“正好撞在槍口上”,毫無愧疚之意。相反,他們“把當地經濟說得如鮮花一般燦爛”,津津樂道於工業產值如何,經濟指標怎麼增長。
於是,作者像路見不平拔劍而起的俠客,怒不可遏,因為“轉眼間,這個城市沉淪了,被人奸汙了糟蹋了”。
讀到這些文字,假如你認為作者隻是一個張口就罵的“憤青”,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對常州曆史文化傳承的剖析,對城市定位與規劃錯位的抨擊,都充分展示出深厚的曆史、文化、哲學、經濟、建築等多學科的知識功底,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情懷。
雖然他痛罵不少位高權重之人,甚至包括若幹省部級高官,但遣詞用語不出大格,並無與法律相悖之處。如對陳姓領導人的嘲諷,說“陳氏的另一大業績,就是花了千萬元在常州火車站建造了一座高架橋,有如一塊婦用衛生巾,粘在常州的額頭上。簡直是用腳趾頭想出來的辦法,是用屁眼想出來的設施”。既罵得痛快淋漓,又讓別人抓不住把柄,真可謂是有大智慧。
讀完大作,我在肅然起敬之餘,也對作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幸好現代資訊發達,百度一下,得知村人原名呂慶平,1962年生,常州金壇市人,著有《美飛色舞》、《北京時間》、《與你有染》、《作郎》、《這不是我的常州》、《噴嚏與哈欠》、《月色撩人》、《80後女書記》等多部長篇小說和文集。
他的網絡留照是一臉絡腮胡子,有蓄須明誌的氣度。這讓我想起中國工農紅軍初創時期的著名將領、中國工農革命軍第4軍參謀長王爾琢,他在南昌起義後蓄須明誌,宣稱“革命不勝利就不剃胡須”。可惜他於1928年8月25日就犧牲在井岡山革命鬥爭戰場上了,如果活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誕生,估計他的長胡子要過膝了。
而村人卻在一篇文章裏說過自己留大胡子的原因,是為了不受壞人欺負:沒留胡子前,別人撞了他還要罵他;留胡子後,他騎車撞了別人,別人還會跟他說對不起。
我頓時覺得他是一個坦率得可愛,可以成為深交的人。但陰差陽錯,後來三次到常州,都沒能和村人聯係上。然而,雖未謀麵,我還是十分關注他的動向。包括他在網上質疑常州花29億元打造亮化工程的帖子,以及時任常州市市長王偉成的回帖。
直至2010年末,才從媒體上得悉,天妒英才,村人已於2010年11月26日7點10分因胃癌病逝,駕鶴西去。48歲的他英年早逝,令人不禁扼腕歎息、唏噓不已。
從網友對他的追憶中,我得知了他更多古道熱腸的感人事跡。當他知悉一名非親非故的92歲農村老太太獨居漏雨破屋時,立即組織網友為其修建一間嶄新的小屋,並親自擔任建屋行動總指揮兼執行人。他是沒有固定收入的草根作家、自由撰稿人,妻子為照顧他和女兒也辭去了工作。在常常麵臨生存危機的情況下,他卻時時向困難人群施以援手:捐助白血病患者黃國榮1000元,捐助肝癌患者小馬3000元……
細想一下,我和村人還有一些共同經曆和心路曆程。我們都當過兵,在人民軍隊的大熔爐裏經過曆練。我們都喜歡熬夜寫作,當然,他的成就是我無法比擬的。
我們都有一個女兒。古來文人也都喜歡女兒,杜甫就說過“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雖然他是另有所指,但女兒畢竟是可以給我們帶來許多慰藉和寫作靈感的。
我們都長期飽受胃病折磨。胃痛確實是十分難受的,女作家白落梅寫林徽因的傳記,書名取為《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我曾經套用以自嘲:“胃若不痛,便是晴天。”
就連對待生老病死的態度,我倆也是高度的一致。我們都崇尚自由,村人的夫人王靜說有一個詞可以形容她丈夫的性格,那就是“自由”。我也曾對夫人說過,可能是屬馬的原因使然,我喜歡天馬行空式的自由自在。不願意被他人限製自由,也不會限製他人的自由。
我們都喜歡簡單、寧靜的寫作生活。村人為了創作經常棲居於遠離城市的山區或水庫,稀粥、方便麵是日常生活的主食。我雖然仍身在公職,暫還不能到自己向往的山野田園去生活、寫作,但也算是有所籌謀。而且長年孤身漂泊,休息日在家寫作也是習慣以稀粥、方便麵填肚子。
村人入院治療前正在創作一部農村題材的小說,三部曲120萬字,已完成兩部80萬字。為了專心寫作,他一個人待在一個地方,饑一頓飽一頓,有時候一天就是熬一鍋粥來解決生計問題,胃痛時就用涼水澆腹部鎮痛。村人老弟的早逝也給我敲了警鍾,胃病患者還是要適當注意保養。畢竟,我們雖然不能改變基因,但可以努力使基因不發生突然改變。
村人從2010年9月初入院治療,到去世不足3個月,主要原因是從11月初開始,村人就基本放棄了治療,隻是使用些止痛藥物。我也曾多次對夫人、女兒吩咐過,萬一我的胃病發展到胃癌,就不要做無謂的手術治療了,順其自然為好。
村人臨終前立了遺囑,要求喪事一切從簡,並讓家人將其骨灰撒到運河中。因為他初到常州是在運河中當水手,離現在30年了。他是想從運河中來,又回到運河中去。我也算是立過遺囑了,何時去見馬克思,就將我的骨灰撒到大海中去。千萬不要買墓地,與活人爭地。也不要放在家裏,免得占地方、惹哀思。
記得嶽飛曾經哀歎“知音少,弦斷有誰聽”?魯迅先生則說過“人生得一知己者足矣”。而我和村人卻是可以引作知音、知己的。
村人最後完成的一本書,是由江蘇文藝出版社於2010年6月出版的官場小說《80後女書記》,他寫了一年共37萬字,隻拿到16萬元稿費。其夫人早已辭去工作,家裏平時又沒有什麼積蓄。而他們的女兒年僅12歲,在上小學6年級,可以想像得出家庭經濟的拮據。當時我的一本拙著《省域保險市場的發展與監管》剛好出版,我囑局辦公室秘書科的同誌聯係到村人的遺孀王靜女士,想將2萬元稿費作為慰問金送給她們母女倆,但被婉拒了。王靜說村人留有遺言,不要接受親友們的捐助。她本人是大學中文係畢業,原來在常州一所學校當老師,村人去世後她會重新出來工作,憑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將女兒撫養成人。我和同事們在深感敬佩的同時,也就不再幹擾她們母女平靜的生活了。
村人是平凡而又偉大的,他的思想和行為不僅能夠影響家人,也將對我們產生非常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願他在天國好好安息!
活
到
老
幹
到
老
活到老幹到老
世界衛生組織對人類正常壽命有了新的定義,稱應在120歲—175歲之間,超出這個範圍才算長壽。而英國著名生物學家巴鳳推算,一般哺乳動物的最高壽命,相當於它完成生長期的5—7倍。比如,牛的生長期為4年,其最高壽命就為20—30年;馬的生長期為6年,其最高壽命為30—40年。人的生長期一般都在20—25歲之間完成,按此推算,人的最高壽命應該是100—175歲之間。
這也難怪美國哈曼工業集團首席執行官、現年94歲的西德尼·哈曼說“人生從90歲開始”。另一位比他還老的壽星、今年101歲的日本醫學專家日野原重明,更是放言“100歲是人生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