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酒泉“楊詩三百首”(2 / 2)

吐出怨氣,喜笑顏開。

冷心變熱心,情緒高漲。

還清賬高興,拍手歡迎,

不背疙瘩,斬斷窮根。

權力下放,安了心;

三張布告,紮了根;

冷心變熱心,生產有了勁;

有奔頭,有盼頭,生產高漲。

按勞分配好,起得早,熱情高。

很想養家禽,就怕割尾巴。

自留地,不是我們不要,

而是嫌遲了。

當場議論去劃地,整地拉糞生產忙。

當落實政策,給社員分自留羊時,群眾的高興勁兒更讓人感動。楊誌範在筆記中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動人場麵:

男女老少蜂湧來,羊羔羔抱在老媽媽懷,

孫兒牽羊爺爺笑,喜顏滿麵,毛主席好。

爺爺牽羊放青草,孫兒端水忙飲羊,

老媽媽抱羊親著嘴,灰發皺麵笑顏開。

當春節這個中華民族傳統的隆重節日到來時,農村一片歡樂景象,到處打掃一新:

家家新春聯,熱炕暖房屋,

牆上新年畫,個個穿新衣,

戶戶包餃子,擀長麵

飯菜一新。

平均主義超越當時人們的覺悟程度。不管窮隊富隊之間的差別,不顧社員身體條件,勞動技能諸方麵的差異,分配一律拉平。有的人覺得:

幹不幹,三頓飯,幹好幹壞一個樣。

集體的活慢慢磨,幹的多了劃不著。

吃不窮,穿不窮,單怕分配一拉平。

勞動了一年,一個錢不見,還有啥奔頭?

八十老太太,坐在食堂裏,

沒牙不想吃,想吃稀麵條,

家裏沒有的,按量分給她,

食堂不允許。

雙眼瞎子是雇農,他的名字曲占德,

食堂遠在一裏外,雙目失明走不去;

別人捎來飯,飯已結成冰。

七十歲老人,家中有兒孫,

還有白發伴,願在家團聚,

不願住敬老院。牙齒沒有了

願在家吃些軟飯,不願進食堂。

路途遙遠吃食堂,食堂寒冷兒啼哭。

沒油沒菜何優越,怎能使人心如願。

建設居民點本是好事,問題是有些地方不顧實際,急於求成,沒有把事情辦好。新居民點還未修起,舊房子拆了不少。楊誌範在筆記中記錄群眾的反映說:

屯莊四麵不透風,莊園裏麵暖洋洋。

為了新修居民點,現在大都破壞了。

農忙時節,上級布置搞什麼“七無八化”運動,讓社員拉白土刷房子,除“四害”,捉麻雀,停生產,搞衛生,掃文盲等,耽誤農時,影響生產,群眾很有意見。楊誌範在筆記中借群眾的反映對這種做法進行批評說:

去年播種時,馬虎幾天完。

祖國要綠化,集中去種樹,

山裏找草苗,灘上種樹忙,

缺水樹旱死,勞動真冤枉。

這種主觀主義作風,不顧客觀實際,違背客觀規律,強迫命令的做法,楊誌範對此也很痛恨,他寫道:

主觀主義害死人,脫離群眾真危險。

人為緊張自遭殃,事情如此怎能行?

飼料留得少,種地有問題。

現在沒有糧,牲口沒有料,

糧食哪去了?而是沒打下。

對於那些為圖虛名弄虛作假騙取榮譽而使群眾受苦的所謂“先進”,楊誌範則在“詩”中借群眾反映予以辛辣的諷刺和無情的鞭撻:

紅旗掛在牆上,牛皮吹到房上,

胸前戴的章章,肚子喝的湯湯。

有的群眾反映,水庫上民工因事回家,隊長批評指責,食堂不給飯吃,糧食分在水庫,農民很有怨氣。楊誌範在詩中反映群眾意見和實際情況說:

丈夫修水庫,半年未歸來,

回來無飯吃,指責加批評。

二次修水庫,夫妻痛分離,

途中無幹糧,帶上煮蘿卜。

丫頭在水庫,勞動修水渠,

半載未歸來,無衣凍生病,

現在怎麼辦,母親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