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的父母會說,自己可以做到不對孩子進行比較,但是,孩子通過老師的評語或是孩子和孩子之間的交往,就會自然而然地比了起來。比如,當考試成績下來之後,老師可能會說:“這次的考試,小紅得了第一名,小剛得了第二名,相比較來說,小紅的成績比較好一些。”老師這樣的評語自然就會讓小剛的心裏有些不舒服,自然就會生起了和小紅比較的心理。當然,有時候這種心理是積極的,可以讓小剛把自己的成績提高上去。但是,如果這樣的事情多發生幾次,會不會讓小剛覺得老師隻喜歡小紅而不喜歡自己呢?漸漸的,小剛就會認為老師偏心,不公平,久而久之,小剛就會對老師失去信任,學習的勁頭也就沒有了,成績當然就不會好。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的調節,讓孩子知道,不管別人對自己是什麼樣的評價,也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隻要自己覺得自己沒有錯就行了。
其實,父母還是最愛自己的孩子的,雖然有時候會對孩子說別人的孩子怎麼怎麼好,最終的目的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進步。隻是,父母好像是用錯了方式,更多的時候,父母拿孩子做比較,隻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嫌棄自己,因此。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孩子的,所做的一切也都隻是為了讓孩子能夠過得更好。
教子心經
對於每個家長來說,都不會真的覺得自己的孩子一無是處,父母之所以會拿孩子做比較,追根究底還是為了孩子。但是,如果父母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就不應該拿孩子亂做比較,而是要學會欣賞孩子,這樣做對孩子才是最有益的。
給孩子一些自由
現在的孩子什麼都不缺,要什麼有什麼,對於孩子的要求,父母向來是有求必應的。可是,就算父母答應了孩子所有的要求,還是會讓孩子感到有所不滿,甚至是非常不滿,為什麼呢?因為有一樣東西是孩子特別想要而父母不想給的,那就是--自由。
孩子天生是喜歡自由的,他們喜歡自由自在地玩耍,喜歡不受父母束縛地和小夥伴們一起做遊戲,更喜歡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而不被父母管束。然而,父母對於孩子這樣的天性卻不以為然,他們認為隻要把孩子的學習抓好,隻要孩子的學習成績好,那就好了。如果讓孩子自由自在地去玩,那麼,孩子什麼時候學習,如果不學習,怎麼可能會有好成績?因此,父母們就對孩子施行“緊盯”策略,隻要孩子一回家,父母就會催促著孩子學習,一吃完飯就讓孩子回房寫作業,一點喘息的時間都不給孩子。
麵對父母的緊迫盯人,孩子都快要窒息了。為了能夠爭取一些自由的時候,孩子開始和父母玩起了策略。既然一回到家就讓學習,孩子慢慢地就會晚一點回家,延長在外麵逗留的時間,有些孩子被逼急了,甚至還會在外麵逗留一夜,讓父母著急;如果一吃完飯就讓學習,孩子就會延長吃飯的時間,吃飯的時候磨磨蹭蹭,慢慢的就會養成孩子愛磨蹭的壞習慣。不僅如此,如果父母長期這樣下去,孩子抵觸的情緒就會越來越強烈,讓父母的教育適得其反,孩子的學習成績也不會因此而提高。
當然,這裏所說的給孩子自由是讓孩子在父母的關注下自己安排活動,當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父母要給予孩子一定的幫助;當孩子有不明白的事情的時候,父母要對孩子解釋清楚;當孩子有什麼做不好的事情時,父母要伸出援手。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一切都不聞不問,讓孩子自己解決所有的事情,這樣不是在給孩子自己,而是放任孩子,是對孩子的一種不負責。有些父母就是這樣放任孩子的,可能這些父母的初衷並不是要給孩子自由,而是由於工作或是其他一些原因沒有時間教育孩子。比如,小兵的父母是做生意的,由於生意忙,他們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於是就對孩子不管不問,隻是給小兵足夠的零錢。小兵在沒有父母管束的情況下,學習不好好學,書也不好好讀,整天就隻知道跟同學一起玩,甚至還在高年級的帶領下經常出入遊戲廳。慢慢的,小兵經常曠課,還經常和校外的人打架。這些情況,小兵的父母一點都不知道。直至有一天,老師聯係到他們,他們才知道自己的孩子已經不是那個乖乖聽話的好孩子了。這就是父母放任的結果。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享受自由而又不會放任孩子呢?
1.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
父母不要總是把孩子的時間排得滿滿當當的,要給孩子一些時間讓孩子自己決定要幹什麼。如果父母給孩子的時間排得毫無空隙,慢慢的,孩子就會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比如,有的父母把孩子的周末就排得很滿,星期六下午要把作業做完,星期天上午要去學畫畫,下午又要彈鋼琴,一點時間都不留給孩子。有的父母在孩子每天放學之後也不讓孩子有一點空閑,隻是一味地給孩子安排任務。父母要知道,孩子畢竟還小,他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父母不讓孩子休息,孩子就會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施行拖延政策。孩子認為,如果他不把一件事情做完,父母是不會再給他安排其他的事情的。於是,孩子為了避免父母給自己安排一大堆任務,他的速度就會慢下來。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做事拖拉的習慣。有的父母反應,孩子寫作業的速度非常慢,有的時候還發現孩子是一邊寫作業一邊玩。如果孩子有這樣的情形,父母是不是應該反省一下自己了呢?所以說,父母應該給孩子一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讓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