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染性流產
在這一類中,有些是由細菌傳染病引起的,如布魯氏菌病、沙門氏菌病、胎兒彎曲菌病。有些是由病毒性傳染病引起的,如邊界病。
Ⅰ布魯氏菌病
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菌屬所引起的一種人畜傳染病的總稱。因為家畜患病後的主要特征是流產,所以也稱為傳染性流產。
【病原】
病原為布魯氏菌屬,共有6個生物種,即馬耳他布魯氏菌、牛流產布魯氏菌、豬布魯氏菌、綿羊布魯氏菌、犬布魯氏菌和沙林鼠布魯氏菌。
根據來源的不同,可將布魯氏菌分為3型,即羊型、牛型及豬型。習慣上稱馬耳他布魯氏菌為羊型,牛流產布魯氏菌為牛型,豬布魯氏菌為豬型。它們在形態學上及培養特征上都相似,但在毒力上則按照家畜種類的不同而有差別。每一型細菌對其相應家畜的毒力特別強,對於其他家畜的毒性比較弱。山羊和綿羊的病原是羊型,但山羊也可受牛型和豬型的感染,綿羊也可受牛型的感染。
布魯氏菌是很細的杆菌,兩端鈍圓,不能運動,不能產生芽孢和莢膜。羊型菌比牛型菌及豬型菌都小一些。
布魯氏菌對青黴素不敏感,鏈黴素、氯黴素、慶大黴素及卡那黴素均對其有抑製作用。對消毒劑的抵抗力是:
在1%石炭酸及1∶2000的升汞中經1小時死亡,在5%新鮮石灰水中經2小時死亡,在1%來蘇兒、2%福爾馬林中數小時滅活。在水和土壤中能夠生存60~100天,在乳製品中達67天(在奶油中可活一個月)。在胎衣中可活4個月。但在100℃高溫下數分鍾死亡;將乳加熱到65℃時,可於15分鍾之內將其殺死。
【傳染途徑】
病羊可由糞、尿、乳、流產物、死胎或不健康的胎兒排出病菌,通過以下途徑傳給健康羊。
1.在自然條件下,消化道是最常見的傳染途徑。隨著奶、飼料或飲水可以進入消化道。
2.通過未損傷的黏膜。可以通過結膜,山羊還可以通過口腔黏膜。
3.經皮膚進入機體。
4.山羊可以通過交配發生感染。
5.懷孕期最容易感染,特別是在懷孕前期感染的,常以流產為主要症狀。流產出的胎兒、胎衣、羊水及胎盤都含有大量病原體。病羊的奶和尿中都含有細菌。尿可汙染羊圈、褥草、牧場及飲水處而擴大傳染麵。羔羊在生後一個月以內抵抗力較強,以後抵抗力即減弱,尤其是4個月時。
【症狀】
布魯氏菌最易侵害胎盤和乳房,可引起流產和乳房炎。
綿羊:病羊平時沒有症狀,隻是懷孕之後容易流產。
所感染的羊群常發生大量流產,流產率可達30%~40%,其中有7%~15%的死胎。
病羊在流產前2~3天(少數在6~8天)表現精神不振,喜臥,食欲消失,飲水增多,常由陰門排出黏液或帶血的黏性分泌物,此時可能伴有體溫升高。
在流產以後,常並發子宮內膜炎、關節炎及滑膜炎(主要為腕關節及跗關節)、結膜炎、角膜炎及乳房炎等等。有的病例表現體溫升高和神經症狀(如後肢癱瘓)。所有這些症狀一般都發生在流產後的1.5個月之內。
由於流產而引起的不孕占10%~20%。
公羊感染後可能發生睾丸炎或附睾炎。
山羊:山羊對布魯氏菌病的敏感性很高,但青年羊感染後常不表現症狀。成年母羊如發生感染,於懷孕後的3~4個月常發生流產。新感染的山羊群,流產率可以達到50%~90%,流產以後通常並發子宮炎、角膜炎及跛行等。
但慢性患羊沒有可見的症狀,很少有流產現象,或者完全不表現流產。
母山羊常發生氣管炎。公山羊常有睾丸炎,而且會引起化膿。
【診斷】
當羊群內發現有流產時,如果懷疑為布魯氏菌病,應從以下各方麵進行診斷。
1.做細菌鏡檢和培養。采取流產胎兒的胃內容物和胎衣。
2.做血清學反應檢查。可以做凝集反應或補體結合反應,以補體結合反應比較可行。
試管凝集反應宜用10%鹽水,1∶50為[++]者即判定為陽性。在大群中作普查時,可以考慮采用血清或全血平板凝集反應。
3.應用布魯氏菌水解素做變態反應。用水解素0.2毫升,做尾根皮內注射,48小時以後檢查。表現紅、腫、熱、痛的為陽性。對於表現為陰性的用同樣辦法再做一次注射,注射後24小時再檢查一次結果。此法對於發病一年以上的羊群,檢出率最高。
在實際工作中,為了得到最準確最可靠的診斷結果,應該以凝集反應為主,輔以水解素的變態反應和補體結合反應。因為各種反應出現的時間不同,如果單用一種方法,就可能漏掉病羊。
【預防】
由於大群治療受到許多條件限製,預防就顯得特別重要。
在預防方麵,堅決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積極采取獸醫措施與衛生措施,才能消滅本病。
1.獸醫措施
(1)建立健全檢疫製度
凡調撥采購的綿羊或山羊,都必須進行檢疫。除了做凝集反應外,最好再進行補體結合反應檢查。在產地做過檢疫的,還須做好複檢工作,防止帶入病羊。對於檢疫為陽性或可疑反應的,嚴禁引入羊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