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從今日開始蘇萍不能再稱最快。
他還差最後一座天書碑。
第十二座天書碑名為‘子曰’。碑亭之下,子曰碑靜靜佇立。
不似其他天書碑,子曰碑就是一個碑的形製,一個真正的碑,有底座,有碑身,碑首。碑首中央陰刻兩個篆字:子曰。碑身兩側刻著祥雲,飛龍在雲間穿行,露出龍首,碑身石刻的線條簡單至極,從上而下一道極粗的印記呈一個大大的‘S’形。
和其他碑亭簡簡單單不同的是,子曰碑亭上有副匾額,上寫兩個字‘不語’。
不語,就是不說話。
於是張溪石發現自己果真不能說話,能張嘴能吐氣,但不能發音。
子曰碑前,隻能子曰。
隻有夫子能語,其他人當然無言。
不語,當然不能念出子曰詩雲的聲音,那麼子曰碑怎麼解?
天書碑十二座,能來到子曰碑前的人物寥寥,語言表達講話人的意誌,不語,就是不用交流。前十一座碑撰刻碑文告訴世界它想告訴的,你讀懂了它,它同時也讀懂了你,所以它送你去你應該去的地方。子曰碑不同,它隻告訴你,它隻給予你,你不用回饋,它不需要知道你的意思,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它高高在上,俯視天下,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因為它是夫子留下的,它代表著夫子的意誌。
這即是子曰碑的含義。
天將破曉,張溪石枯坐一夜,無所得,神情略顯疲憊。
若不是稀裏糊塗的解開第一座天書碑,怕是後麵的十座天書碑無一能解,從真正意義上講,子曰碑才是張溪石真正開始破解天書碑。和前賢們不同,他沒有任何元氣在身,他就是凡人一個,所以他有著凡人的需求,他會渴會餓。前人能來到此處之人,無一例外都是修行有大成者,數月不眠不食不受影響,他卻不一樣,三天不飲不食就得昏迷過去。
現在他就有點饑腸轆轆的感覺,站起身,借著晨曦在山巔轉了一圈,山巔之上無花草樹木,無可下山之路,無露,無風,無霧,隻有孤零零的不語亭和子曰碑。
天空繁星都已消逝,東方一片紅暈,日頭馬上就要升起。
張溪石活動了活動有些麻木的手足,無奈回到子曰碑前,解不開此碑,怕是他就要成為第一個到達碑前卻被活生生餓死的星空下第一人。
子曰碑是最後一座天書碑,當然是最難解的一個,解開此碑,意味著踏入神聖之域,自夫子以來,到神聖領域的能有幾人?蘇萍號稱星空下第一劍客,畢竟是星空之下,最接近神聖領域的人,但畢竟不是。
千年以來,大陸公認的神聖領域共四人:花解語、著春秋、封寒、孫子。還有八人在門檻之上卻在神聖之外,到底算不算進入了神聖領域,誰也不知。因為前四人,是解過了子曰碑,而後麵的八人沒過。
子曰碑就是修行到神聖的一道門檻,你即便是在門檻之上,也不能說你就是神聖。過與不過,差別大矣。
(謝謝大家的支持,今天的第二章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