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愛國是最偉大的美德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未來的接班人。祖國的宏偉藍圖,都要靠他們這一代人去親手描繪。
“愛國”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正是因為我們的先輩用他們的愛國心鑄成了我們這個民族自立於世界之林的強大精神之柱。
首先了解一下戰國時代的屈原。屈原一生經曆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
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麵。但是由於屈原在內政外交上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之間發生了尖銳的矛盾,以及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後來遭到誣陷而致使楚懷王的疏遠。
楚懷王十五年(公元前314年),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裏”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楚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楚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卻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等。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天問》是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一連向蒼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許多領域,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誌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
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著我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我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風、騷”是我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我國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誌》載,屈原於農曆五月五日投江自盡。我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我國曆史上的愛國人士比比皆是,尤其是在清朝的時候湧現出眾多的誌士仁人。清朝時期,清朝政府提出修築京張鐵路計劃後,帝國主義國家紛紛出來阻撓,互相爭奪,互不相讓,其目的是進一步控製我國北方。他們最後提出一個條件來要挾清政府:如果用中國的工程師來修鐵路,他們就不再過問。
在他們看來,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是一個不切實際的空想,詹天佑根本不可能完成這個工程,要修築這條鐵路,最後還要依靠他們,簡直是狂妄至極!
從我國自然環境來看,由南口往北直至八達嶺,一路都是高山深澗,懸崖峭壁,工程極其艱巨,詹天佑麵臨種種壓力和困難,為了維護祖國的尊嚴,依然決然地接受了修築京張鐵路的任務,真可謂是愛國之舉!
在勘測線路過程中,詹天佑親自深入勘測第一線,頂著風沙,奔波在懸崖峭壁上,和工人們一起同甘苦共患難,置個人安危於不顧;他抓緊點滴時間,始終不渝地堅持在野外工作,夜以繼日,還虛懷若穀向有經驗的農民請教。他這種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備受人們的稱讚。他之所以這樣做是不讓外國人譏笑中國人民的鬥誌!這是何等的愛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