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贏不敢,但八九不離十吧"武元慶笑著道
"那基本就是贏定了"程處默很相信武元慶的判斷,聽武元慶這麼他心裏吃了個定心丸
幾後,出使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負責調停戰事的職方郎中陳大德來到了琅琊,彙報出使情況
"陛下,臣有負聖恩,沒能調停三國戰事,請陛下治罪"職方郎中陳大德一見皇帝就跪下請罪
李世民麵帶微笑的讓他起來,道:"卿何罪之有,高句麗,百濟,新羅皆桀驁之輩,不尊宗主國本就在朕的預料之中,派卿前往不過是新羅王再三遣使請求不好推辭罷了所以,愛卿不用自責還是和朕在遼東的見聞吧"
李世民當然不會怪罪陳大德,因為就如同他所本就沒想著三國會接受調停真的就是盡人事聽命,反正我作為宗主國是派人去調停了,你們聽不聽那是你們的事情,不聽最好,我打你們的理由都有了
李世民前兩年就對遼東三國虎視眈眈了,沒辦法這三國反複無常,今朝貢明就為了一點蠅頭利要在大唐身上咬一口的李世民早就煩了所以他們三國開戰李世民那是相當的樂見其成,怎麼願意派人調停讓他們停戰嘛,真要有心調停也不會派陳大德去了
職方郎中陳大德,看看那官職,職方郎中,雖然是兵部的官兒,就是掌下地圖及城隍、鎮戍、堡寨、烽候,及沿邊少數民族內附等事務的,照職位派他去藩屬國調停戰事合情合理
可是,這個職位僅僅隻有從六品的官銜,在大唐是屬於低級官員,拍這麼一個低級官員去調停三國戰事,怎麼看也該是重視程度不夠的表現,特別是裏邊還有高句麗這個覺得自己很牛很牛的國家,他們認為自己都能打敗隋煬帝三次征伐,那實力比起大唐也就差一點的水平
怎麼可能甘心聽一個六品官的話就停戰了,特別還是在新羅已經被打的快廢了滅了的情況下
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李世民壓根就沒有調停的打算,派人隻不過是讓麵子上過的去一點,免得被人宗主國沒什麼用
"陛下,臣先到的高句麗,在那裏臣見到許多的中原子民,都是隋末充軍東征,留在高麗的,娶離家遠遊的女子為妻,與高句麗人雜錯居處,幾乎占當地人的一半。他們聽臣的到來,都等候在沿路,自報家門並且向臣詢問留在中原的家人安好與否,聽他們報的地址,真是哪裏的人都有臣不忍看他們失望,隻好哄騙他們均完好無恙。然後那些人揮淚互相轉告臣沿路所見所聞,觀之恐不下數十萬人,光臣回來的時候跟在後邊遲遲不肯離去的就有數萬人之多"陳大德著著眼淚盈眶
李世民沉吟不語
陳大德想了下再次道:"陛下,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聽聞高昌及西域諸國滅亡,大為驚恐,紛紛派人向臣打探,似乎擔心陛下會對他們用兵"
"高句麗本是漢武帝所設四郡,我大唐對他們用兵也無不可,如果調動數萬兵力攻打遼東,高句麗必然要傾國相救,如果另外派水師出東萊,從海道直驅平壤,水陸合圍,攻取高麗易如反掌,隻是新羅,百濟到時候必然會和高句麗互為犄角可能會麻煩一點。"李世民仿佛是自言自語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