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爸爸媽媽這樣對最血親的人的稱呼應該是大多數人類語言中共同的稱呼,比如英語裏邊媽媽的稱呼,法語,德語,俄語,意大利語裏對媽媽的稱呼聽起來和漢語裏的媽媽幾乎是差不多的,印度語,法語裏邊對爸爸的稱呼也和漢語裏的爸爸是差不多的發音
這常看外國電影的人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臥槽,這外國人怎麼叫爸爸,媽媽和中國人差不多啊,不是意思一樣,而是發音的相似
媽媽,爸爸也是孩子剛出生時候嘴裏無意識咿咿呀呀最容易發出的兩個音節,所以嬰兒最先會的也是這兩個稱呼
有一個法國人類學家經過研究發表過一篇文章由於“爸爸”這個詞約七成的人類語言中都存在並且意義相似,因此很可能是古人類最先會的詞彙。
還有一個很多人不知道的事實就是我們現在喊母親的這個母字,在上古漢語中的發音其實是媽字的發音
但雖是如此,可有些習慣卻是不好改的,尤其是在一些固執的人那裏,比如武瞾這個丫頭,就死活不叫爸爸,稱呼爹可以,稱呼爸爸沒門,不管是讓她叫,還是武元慶自己自稱都是一樣,爸爸這個詞屬於不被理睬的
武元慶在家裏絞盡腦汁想讓女兒喊他爸爸的時候,吐蕃的使節也快馬加鞭的趕到了長安
吐蕃使節這麼快速的抵達長安,一來是兩方對陣刻不容緩,二來則是因為鬆州地處川藏交界,放在後世就是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那片的
這裏過去不遠就是九寨,過兩個州縣那就到了隴南水了再走走就是九成宮了都,所以離長安真的可以是很近很近了
吐蕃使節此次前來,鴻臚寺可不敢像去年那樣冷落他們了,幾乎是吐蕃使節當來,第二皇帝就在太極殿召見了他
如果可以,李世民是真的不想打這一仗的,哪怕軍方的人嗷嗷的叫著要滅掉吐蕃,但不去年才把吐穀渾給幹掉,大唐需要休養一下,就文官裏邊反戰的情緒就高漲的不行,而楊師道和溫彥博這兩個正統文官又是剛剛上任右仆射和侍中,自然是都不想看到大唐再和吐蕃打一場惡戰的
但現在不是大唐自己是什麼想法,關鍵吐蕃人就憋著氣要打這一仗的
為什麼這麼呢,不是吐蕃人為的是求娶大唐公主嗎,帶兵到鬆州不過是威脅嗎?
可以這麼,但又不全對,如果一開始鬆讚幹布真是想帶兵來威脅一下,增加娶公主的成功幾率的話,那在他打敗了韓威的鬆州軍後,這個目的就不那麼單純了,這從吐蕃使者在大唐皇帝麵前那副倨傲的樣子就能看出來,而鬆讚幹布給李世民寫的書信裏更是充滿著惡意滿滿的威脅:“若不許嫁公主,當親提二十萬兵,奪爾唐國,殺爾,奪取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