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鍛煉獨立能力,每個孩子都是天才(4)(1 / 2)

孩子分享意識的建立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幫助孩子學會分享,必須注重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同時給予必要的外在強化,才能幫孩子真正地建立起分享意識。一般來說,分享意識的培養,是在孩子的自我意識建立之後才能發展的,在孩子又寸自己有了一個認識,同時也開始思考別人是怎麼想的之後,可以教給孩子關於“分享”的概念。在孩子與別人的交往中,讓他慢慢體會著與別人分享帶來的快樂。

在孩子出現自發性分享行為時,給予積極、正麵的鼓勵,給孩子講清楚分享的意義,比如,“孔融讓梨”的故事,和孩子一起分析為什麼孔融自己不吃最大的,從而讓孩子了解到分享的內涵,並與實際行動聯係起來。在孩子真正做到時,要給予孩子語言的肯定,以及積極的鼓勵。讓孩子知道分享不是強人所難,分享是與人共享快樂,使孩子逐漸地將分享轉化為內在的、自發的行為。具體教育方案老爸老媽說,感恩是人性善之反映。讓孩子從感恩父母開始,學會關心身邊的人。關心周遭的世界,是一項意義重大的事。爸爸媽媽平時要讓孩子認識到,在家庭裏你對他的愛,不是單向的,而應該是雙向互動的。讓孩子明白,他不僅要接受來自爸爸媽媽的愛,更應懂得愛的反饋和回報,從而讓孩子真正理解感恩,懂得自己應該感恩。

作為爸爸媽媽,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思想情感的塑造者,你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培養孩子擁有感恩的心,你可以從以下做起:

1.經曆生活來之不易

作為一個人,應該適應環境,不代表隻生活順境,逆境總會不斷出現的,而對孩子的成長來說,逆境對孩子學會感恩更加有利些。因此,平時爸爸媽媽不能什麼都幫孩子做到.不要讓孩子什麼都不管。除了讓孩子學習外,家裏的什麼事都要他管,什麼也都要他關心。從而讓孩子自己體會得到和失去,學會承受錯誤,明白爸爸媽媽給自己創造生活的不易。

2.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

老爸老媽說,家務就是義務,因此,不要在孩子做一些家務後,就給他支付報酬和獎勵。而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指導他承擔一定數量的家務勞動。也可以帶孩子參與社區的義務勞動,感受為他人服務的快樂,體驗成人的辛勞,從而更加珍惜生活的幸福。

3.感受缺失與滿足

平時,讓孩子感受一下缺失和滿足也是不錯的。比如說孩子最喜歡的東西丟了,就在他傷心的時候,鄰居家的小朋友又把他喜歡的東西送回來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會體會到缺失的痛苦和滿足的欣喜,這時孩子便會對鄰居家的小朋友心存感激,於是便邁出了具有感恩能力的第一步。這樣。當孩子知道滿足是一種非常幸福的感覺,你要及時地告訴他,因為有小朋友的幫助,他才能重新獲得自己喜歡的東西,心裏一定要感激人家。

4.生活中處處實踐“分享”

分享不是口號,而應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之中。平時,爸爸媽媽要學會克製自己的情感,杜絕對孩子的溺愛。比如,有好吃的大家一起吃,平時,要和大人一起打掃家裏,要照顧爺爺奶奶……

5.爸爸媽媽以身作則

作為家長,平時的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爸爸媽媽既要各自承擔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又要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平時,自己要孝順父母和長輩,關心家裏每個人的需求。而不要把孝敬老人變成了孝敬孩子。要知道,感恩的心是一種美好的心理能力,它不僅讓孩子懂得回報,也讓孩子在感激他人的時候獲得了自我幸福感的提升。6.讓孩子學會感謝“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對他人、對社會、對世界萬物的感激之情,能讓孩子的生活更加積極、更加美好。因此,當孩子有了認識恩惠來源的能力,爸爸媽媽就可以讓孩子學會如何回報。比如,小的說知恩圖報,大的如抱有感恩之心,對待萬事萬物。讓孩子具有感恩之心,對孩子一生來說都是一種幸福的體驗。

此外.培養孩子學會分享,也很重要。如果你家孩子有“獨享”習慣,那麼,一定要抓緊改變他,使孩子從“獨享”養成“分享”的習慣,具體可以參考以下方法!

1.給孩子分享的實踐機會

如多給孩子與小朋友共同活動的機會,分享一些共同活動的快樂。我們住的地方周圍孩子比較多,特別是夏天,孩子就聚集在門前的空地上玩,玩著玩著兒子就會領幾個小朋友到家裏玩,他們一起玩玩具,有的小朋友沒有分到玩具玩.兒子會四處再找一個玩具給小朋友玩。我買了水果、點心時,會特意讓兒子給我們分,如果他先分給爺爺、奶奶,我會及時的表揚他,這樣兒子不僅學會了怎樣分配,而且懂得了尊敬老人。

2.不要溺愛

出於對孩子的愛,爸爸媽媽們總是把好吃的、好玩的全讓給孩子,有時孩子想與父母分享.父母卻總說:“我們不愛吃,你自己吃吧。”這樣下去,就強化了孩子的獨享意識,使他理所當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據為己有。可見,孩子吃獨食,不願與他人分享,是爸爸媽媽的溺愛所造成的。正確的做法是,在給孩子好吃的東西時,即使你再不合得也要咬上一口,並且說:“好吃的東西知道要和爸爸媽媽一起吃。”從而養成孩子分享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