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教育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以往我們關注的重點往往是學校和老師,父母卻忽略了一個事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最親近的依靠,是孩子的精神支柱。必須承認,子女教育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工作,絕不隻是陪孩子吃飯、做作業、上才藝班那麼簡單。為人父母,除了照顧孩子生活起居,還要成為孩子的生命導師、人生教練和知心朋友,最重要的是成為孩子的精神供氧者。

隨著社會的發展,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值也在不斷提高。但父母或許沒有意識到,他們在嚴格要求子女的同時,也給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父母的監督,更需要父母的“身教”。怎樣才能做好一個父母,怎樣才能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呢?教育專家一語中的:“要想孩子成功,自己必須優秀。”父母必須意識到,教育孩子的根本在於自己,自己是孩子的模板,如果希望複製出令人驚歎的效果,就要把自己刻畫得精細些。

作為父母,切不可忽視自身形象對孩子的巨大影響。從一定意義上說,孩子如同父母的影子,謂之“有其父必有其子”。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應以身作則,給孩子以榜樣示範作用。“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也許聽起來有些偏激,但其中不乏道理。正直豁達、積極向上的父母,往往培養出來的孩子品格不差,這說明“好父母造就好孩子”是有根據的。

目前,許多父母似乎進入了一個教子誤區:重於言傳,疏於身教。很多父母教育孩子要認真學習、不要貪玩,自己卻沉溺於賭場、舞廳、酒店等娛樂場所;教育孩子孝順父母,自己卻沒有盡到為人子女的義務;教育孩子要用語文明、以禮待人,自己卻髒話連篇、粗鄙不堪;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自己卻生活無度、衣冠不整;要求孩子熱愛勞動,自己卻懶惰散漫……這樣的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拿什麼教育孩子?當然是拿自己較高的文化水平、思想品質等積極向上、健康美好的東西。意誌、品德、胸襟等組成人格最重要的因素並非通過說教“顯教育”就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而需要通過行為“潛教育”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時刻保持“父母的自我意識”。無論家庭內外;無論是在一本正經地教育孩子,還是在飯桌旁天南海北暢所欲言,都不能忘記為人父母的表率作用和對子女應承擔的教育義務。

凡是自己做不到的,別苛求孩子做到,此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此所謂“己欲立而立人”。隻有時時、處處、事事注意檢點自己,言行舉止端正,才能對孩子產生正麵影響,才能教育出好孩子。

西方許多國家開辦父母學校,父母培訓合格父母才被允許生孩子。我國雖然無此種製度,但每一個父母都應該反思自身所存在的問題。隻有如此,我們才不會在教育出現問題的時候一味地指責和抱怨,才會先思己過,從自身找問題,並找到解決方法。

日本的一項研究表明,學習成績好、表現優秀的學生,他們的母親一般是行為果斷、做事有計劃的人,父親一般都是認真、有禮貌的人。可見家庭環境,尤其是父母的人格和能力,與孩子的成長緊密相關。優秀的孩子背後一定有優秀的教育方法和稱職的父母。父母首先要讓自己成為一棵大樹,才能為孩子遮陰。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給予愛,陪伴,鼓勵。一言概之,孩子的心智、人格成長所需的心靈養料,都由父母來供應。

怎樣的父母才算是好父母?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本書所言的“四不四為”可作參考。揚長避短,方達育人目的。從孩子的身上,你將看到自己的影子;教育孩子,也是教育並檢驗自己。因此,好父母造就好孩子,而好孩子反映好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