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種“數子十過”是一種不科學的家長教子方法。它不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我們的孩子大多數是未成年的少年兒童,還處於心理發展的不成熟時期。他們活潑好動,富於各種幻想,有強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進心,但心理上又很脆弱、不夠穩定,極易受到傷害。其所作所為希望能更多地得到家長的表揚和獎勵。這樣做,就會激勵他們不斷克服不足、繼續前進。如果其所作所為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家長的批評、訓斥和數落,精神上就會產生一種不愉快感,幻想的火花極易被泯滅,逆反心理也隨之產生。孩子們專門與家長對著幹,“讓我朝東我偏向西,叫我打狗我偏攆雞”;原有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進心就會受到極大的損傷,“破罐子破摔”,有了缺點和錯誤也不改正,甚至會走向犯罪的道路。
近年來,我們從報刊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報道文章,如某某少年兒童“殺害母親”、“害死親爹”啊;“絕望母親‘撞牆教子’”、“棍棒教子釀出慘劇”,等等,看後令人震驚,值得深思。一位孩子“因為爸爸太嘮叨”,專門給爸爸媽媽寫了一封信,其題目就是“飯桌上的嘮叨”。他寫道:“隻要我們全家三口人坐在餐桌邊上,我一端起飯碗,爸爸就開始嘮叨個沒玩。主題就是我的學業——問這問那,說這說那。”為了擺脫這種讓人反感和頭痛的嘮叨,從新的學期開始,這位孩子堅持寄宿到奶奶那裏去。這位孩子之所以發展到如此地步,其原因是多方麵的。從家長教子方法來看,是家長不“數子之過”嗎?不是。是家長不管教孩子嗎?也不是。家長不僅“數子之過”,而且“數子十過”,甚至“數子百過”;他們不僅一遍又一遍地搞言教,而且還搞什麼“棍棒教子”、“撞牆教子”等。他們主觀上無不想通過“數子十過”來使孩子改正缺點錯誤,盡快成才;但客觀上卻事與願違,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非但過錯絲毫未改,反而錯上加錯,甚至走上了“殺母害爹”的犯罪道路。這種教訓是何等深刻啊!
二、“獎子一長”必使得孩子長上更長
“獎子一長”是與“數子十過”相對應的另一種家長教子方法。它是一種科學的家長教子方法。之所以如此,就在於它符合了正在成長中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征。《知心姐姐》雜誌曾對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的3671名中小學生進行過一次問卷調查。當回答“如果爸爸媽媽給你一個新世紀的承諾,你最希望得到什麼?”答案完全出人意料,他們最希望得到的既不是“玩的時間多一些”(僅占23.54%),也不是“多給零花錢”(僅占11.11%),而是希望“爸爸媽媽能看到我的進步,並且肯定我”(占56.82%),希望“爸爸媽媽別老說別的孩子比我強”(占54.67%)。(《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報告集》,中國法製出版社)
從以上調查問卷統計可以看出,多數孩子希望在自己的前進道路上,家長能夠及時發現自己的“閃光點”,能夠對於自己的長處、優點、進步給予表揚和獎勵,能夠從家長那裏得到更多的促使其成長進步的營養劑。家長的表揚和獎勵,是一種親情激勵,也是一種行為導向。它對於孩子,尤其是對於那些平時缺點毛病比較多、經常挨批評和受指責、很少聽到表揚和獎勵的孩子,簡直如同幹渴的小樹苗得到了雨水的滋潤,從中受到了鼓舞,看到了希望,拉近了感情距離,增強了自尊心、自信心和上進心,從而使他們的長處得到更大的發揮。
實踐反複證明,“獎子一長”必使得孩子的“長處”得到更大的發揮。有經驗的家長都知道,在家裏經常受到表揚、獎勵的孩子,精神上異常振奮,對未來充滿自信,其“長處”得到了鞏固和更大的發揮,他們的身心也得到了全麵健康發展。一位年輕的母親偶爾發現剛上幼兒園的女兒回家後有了一些細微變化,她開始自己動手穿衣服、穿鞋和整理自己的東西了。盡管有時穿錯了,但還是堅持自己動手重新穿。媽媽及時表揚了她的這一舉動,孩子從中受到鼓舞,行動更加自覺了。之後,媽媽多次表揚、獎勵了孩子的這一舉動。沒想到,自此以後,女兒竟逐漸養成了一種自己動手的良好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據《現代家教》(煙台)雜誌所道:有一位叫張錦池的父親,培養了一個成功的兒子張笑宇。張笑宇在中國科技大學生物係畢業後,獲全額獎學金去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張錦池教子經驗之一,就是“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回憶笑宇的成長過程,張錦池從來沒有說過兒子“你沒出息”,而總是說:“兒子,你將來一定會比爸強。”爸爸越是說他將來一定會比自己強,他就越奮發向上而不驕不躁。這就是“獎子一長”所起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