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家中刺繡哩。原先他們對來明州,還是很抵觸的。但是平白得了二十畝地,這點事算得了甚麼!”張康土歎了口氣說道,“就是有時想念開封,想念張家莊罷了。”
原來,張正書為了刺激張家莊的人主動到外地移居,主動提出來要每一戶贈與二十畝地,全都歸屬他們所有。在這二十畝地上,他們想種什麼都可以。
但接下來買到的田地,卻要按照張正書說的種植占城稻,嚴格執行播種前漚肥施肥,清明前播種,要用花盆肥土育苗,到了三月中旬要拋秧。至於收成,他們可以拿三成,其他的需要交稅後再運到開封售賣。這也是為什麼張正書要造船的原因,他可是拿下了漕糧的特權啊!
總不能一直租借別人的船吧,那樣就不劃算了。再加上張正書還要打通渠道,把南邊奇貨都拿到汴梁城的“家樂福”超市去販賣。船,是絕對不能少的。
張正書顯然看穿了,這張康土也是個實在人,他自己那二十畝地,還剛剛插秧呢。
對比起已經長了一茬的占城稻,張康土那二十畝地,顯得小家子氣多了。張正書也知道,占城稻比起中國原產稻是口感差了點,產量也低了一點。但是,一畝地達到三石糧那是沒問題的。
知道張康土的心思,這二十畝地不過是保命口糧,要是其餘八十多畝都黃了,一家人也不至於餓肚子。
“待得第二季水稻收割了,你們也可以回張家莊一趟嘛……”
張正書的提議,卻沒有得到張康土的認可。
“那會都差不多到冬了,要是汴河封凍,想再到明州這,怕是要幾月路程。趕不及播種插秧,豈不是有負小官人重托?”張康土到底是心中掛記著田地,不肯點頭。“反正在張家莊也沒啥牽念了,今日得小官人來探望,我已經很滿足了……”
張正書也知道,土地就是農民的命根子。
在張家莊,張康土祖上三代都是為他們家種地,換句話說就是鐵打的佃戶。
張康土做夢都想有自己的田地,哪怕是薄田也成。
張正書給了他這麼一個機會,還免掉了他的佃契,他立即就放手一搏了。
不止是他,還有幾十個這麼樣的佃戶,全都分布在兩浙路、荊湖兩路、廣南兩路。都是張家出資幫他們購置土地,還免費贈與土地,足夠讓這些佃戶感恩戴德一輩子了。
其實,這些個佃戶都是張正書播撒出去的種子,都是種植兩季稻的種子。一旦播種成功,那收獲將是進一步提升大宋的糧食產量!
人都是趨利的,再保守的農民,也不會例外。
一旦看到兩季稻收成是一季稻的兩倍,他們怎麼可能不心動!
實實在在的利益擺在前麵,他們再傻都會知道怎麼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