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愛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2 / 3)

陪伴

孩子需要的不是家長的錢,而是需要家長的陪伴,太多的家長因為自己事情太忙就用錢打發孩子,其實大錯特錯。事實是孩子需要家長通過陪伴來體會、了解他,伴隨他成長。

批評

批評的前提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關愛、關係穩定,這樣批評才有作用。如果家長和孩子關係緊張,即使批評是正確的,是對事不對人的,孩子依然不會接受批評,這時批評隻會起副作用。

③家庭教育的3條“高壓線”

忽略孩子的存在

家長對孩子不聞不問,孩子的解釋家長不聽,這第一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第二會損害自信心,他會認為自己不夠好,父母不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忽略孩子的存在”是比打罵孩子還嚴重的教育方法。

破壞性的批評

破壞性的批評是扼殺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重要的殺手,其結果是本來希望改掉孩子身上的缺點,卻反而把缺點給固定下來了,希望激發起孩子成長的動力,卻反而扼殺了孩子成長的動力。希望孩子完美,卻把孩子弄得沒皮沒臉,自尊心喪失殆盡。

強迫

父母強迫孩子做事情,會扼殺孩子的主動進取精神、學習興趣,而且形成被動的習慣。隻有孩子主動想學習,才能學習好,才能不感到辛苦勞累。如果孩子不想學習,厭倦學習,那麼學習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折磨,是很難取得優秀的成績的。

④家庭教育的2個“陷阱”

有條件的愛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要求孩子做出相應的行為或取得相應的成績,然後再給予孩子與之相適應的愛,家長與孩子的關係成了“生意”關係。這種有條件的愛,極大地扼殺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會覺得自己不夠好,自己還需要做出相應的動作,父母才能愛自己。孩子在意識深層感覺的是屈辱,是人格的貶損,是自尊心的傷害。

輸不起的心態

由於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家長都有輸不起的心態。因為擔心而加倍看守孩子,嚴格監視他的一言一行,然後幫做所有的事,告訴他隻要好好學習就行了。最後導致孩子的自尊、自信、責任、主動精神被加速扼殺。

特別是看到孩子和壞孩子在一起,有壞的行為的苗頭,家長就越發擔心,越擔心就越緊張,越緊張就越進行破壞性的批評,最後孩子真的學壞了。這個時候真正應該做的是放鬆,相信孩子沒問題,然後通過與孩子建立良性關係來把孩子拉回來。

(2)父母該如何愛孩子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

0-6歲是孩子品質及良好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孩子生命的最初兩年,是與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紐帶的關鍵期,是孩子未來心理成長並與他人建立信任和愛的關係的基礎。

所有關於生命知識的50%,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學習的,生命的第二年,學習25%,這裏的生命知識主要是指愛的能力和情感的發展。

如果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家長應先改變自己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個過程,孩子的不良行為,往往是從環境或家長那兒直接傳授下來的。樹立榜樣來教育是發展孩子道德行為的最可靠的辦法。

培養孩子的靈性品質的重要性遠遠超過智力開發

靈是樹,心智是果;靈是燈,心智是光。人的智力是靈性品質的反射。如果隻注重技能的培養(如各種五花八門的早期智力開發興趣班),而忽視兒童的精神品質的培養,隻能是本末倒置,孩子長大成人後,他們的人格就會有缺陷,道德發展受到阻礙。

合理的管束

管束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為的標準,即什麼樣的事情可以去做,什麼樣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權威,當孩子可能要犯錯誤,我們不得不進行管束的時候,一定要有權威性。讓孩子知道你是嚴肅的,而且你們提的要求是將伴隨懲罰或獎賞的。合理地限製孩子可以培養孩子的紀律觀念,當然,對孩子的管束必須是負責任的,而且要告訴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媽媽教育孩子要和孩子的爸爸保持一致性,家長在管束孩子時保持一致,這樣孩子可以建立統一的行為標準。即使對爸爸的管束有異議,也最好在以後孩子不在場時,再與他進行討論。這樣做,也可以樹立起家長的權威性。不要懲罰得太多,不可從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要把孩子管好,上策就是對他好的表現進行獎勵。

用積極鼓勵的方法,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價值觀

家長需要主動地將基本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教給孩子。以便於孩子在社會上成長。當然,在這方麵,身教勝於言傳,家長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樣。創建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很重要的。因此,家長不可以讓孩子去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也不可以自己做一套,讓孩子去做另一套。隻有家長以身作則,注重孩子價值觀與禮貌的培養,才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